计划经济■忆苦思甜票证时代:不顶饿的双蒸饭 买块豆腐都要起早排队

民以食为天” , 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将老百姓能够吃饱肚子当成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百废待兴 , 各项物资供应都极度紧张 , 加之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和自然灾害 , 进入六十年代 , 粮食和蔬菜供应也开始紧张起来了 。
计划经济■忆苦思甜票证时代:不顶饿的双蒸饭 买块豆腐都要起早排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时为了保证全国百姓都能吃上粮食 , 采取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 。粮食、鸡蛋、肉类、蔬菜等按人口定量供应 , 凭票证进行购买 , 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 。但那时候对于一家人来说 , 大部分时间粮票总是显得十分紧张 , 尤其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几年 , 几乎都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 。
那时候每人每月能够购买的粮食和物资都是固定的 , 每人每月20斤粮食 , 半斤油 , 三两肉 , 过年过节才能凭证去买点木耳、黄花菜、虾皮、带鱼等回家过年 。那时候这些可都是宝贝 , 不但一般舍不得吃 , 就是吃也得省着吃 。偶尔吃点增加菜品的鲜味 。一条两三斤多的干咸鱼能吃上好多顿 , 每次都只割下一块 , 用筷子尖夹一点点就着咸味赶紧大口的吃饭 。
计划经济■忆苦思甜票证时代:不顶饿的双蒸饭 买块豆腐都要起早排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计划经济■忆苦思甜票证时代:不顶饿的双蒸饭 买块豆腐都要起早排队】豆腐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 , 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了 , 甚至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吃斋礼佛 , 减肥控脂好久都不会想着吃 。但在过去要想吃上豆腐 , 可和吃肉一样的不容易 。需要早早的四处寻觅打听 , 看哪家副食店或菜市场进了豆腐 , 第二天必须一大早前往排队 , 稍稍晚去一会店里的豆腐便已经被抢购一空 。而且豆腐也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 , 必须凭借粮油副食本交上一斤粮票也不过买回来两三斤的豆腐 。
吃豆腐尚且需要经过一番斗智斗勇 , 四处出击 , 想美美的吃上一顿肉 , 更不容易 。每人一个月不过三两肉 , 有时候为了招待亲朋好友 , 需要存上好几个月的肉票 。那时候的人整天吃的是馒头 , 白饭 , 清水煮白菜 , 那看到肉真的可以说眼睛放光 ,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馋肉”一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是个什么状态 。真的闻着肉味都能干上一大碗米饭 。
计划经济■忆苦思甜票证时代:不顶饿的双蒸饭 买块豆腐都要起早排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时候相对于限量供应的净肉类来说 , 排骨倒不限量 。正因为它不限量 , 对于那时候馋肉的人们来说更是成为了抢手货 。需要提前四处打听 , 看哪家肉铺进了排骨 , 真需要天不亮便去排队 。那时候一斤排骨价格在0.4元左右 , 买上10来斤也不过四五块钱 , 所以一般排在前面的人通常都是一扇一扇的买 , 肉铺的人也乐得早早卖了了事 。那时候如果能买上一扇排骨回到家里 , 砍碎后放进砂锅炖上萝卜 , 那不仅满屋飘香更是一家人可以大快朵颐吃个够 , 终于可以让馋肉的想法暂时忘却 。所以对于排骨的美味记忆 , 成为了很多人那个时代唯一的美好 。
那时候最难的还是粮食不够吃 ,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想方设法填饱肚子 , 除了用各种杂粮掺杂以外 , 人们还发明了“双蒸饭” 。就是将大米放在容器里 , 放入适量的水先蒸一遍 , 在蒸熟以后 , 再加入水 , 继续蒸一遍 。这样蒸出来的饭 , 稀饭不像稀饭 , 干饭不像干饭 , 但因为吸收了更多的水分 , 显得饭的分量更多了 。但这样的饭吃到肚子里并不顶事 , 要不了多久肚子 , 放上几个屁后肚子便又开始咕咕叫了 。到后来更加困难的时候 , 就连双蒸饭也吃不上了 , 吃糠咽菜真就成了现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