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腾讯金融进化论( 三 )


回过头看 , 整个腾讯的C端金融业务都得益于微信和QQ所营造的高频、高粘性用户习惯与庞杂的场景 , 包括微粒贷、零钱通、微保等产品 , 无不受益于它 。
这两年 , 腾讯金融业务和蚂蚁金服的收提现手续费、收信用卡还款手续费、支付业务被罚 , 和负面种种 , 都足以说明 , 腾讯和蚂蚁金服之大 , 已大到“可唾弃而无可抵制”的地步 。
慢 , 也出活 , 金融变现流量 , 好戏不晚 。
5
2018年下半年 , 腾讯公司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调整 。
9月的某天 , 马化腾召集十几个高管 , 在香港一个餐厅的小包厢里 , 开始了“问诊腾讯”的战略会 。 在陆续一系列会议后 , 腾讯决议了几件最重要的事情 , 一是互联网进入To B下半场 , 腾讯要扩张“云”服务 , 主攻产业互联网;二是调整组织架构 , 中高管理层要为30岁以下年轻人留位置 。
进军产业互联网 , 马化腾仍没忘了他的“消费互联网” , 这次会议对腾讯消费互联网业务的基调是“继续巩固” 。
这次会议前后 , 腾讯调整了它的金融业务架构 , 腾讯“FiT”业务调整后以“腾讯金融科技”的名义浮出水面 , 腾讯金融业务由财付通—腾讯“FiT”—腾讯金融科技的脉络更加清晰了 。
要知道 , 腾讯金融科技一向内敛 , 隐蔽而不显于人 。 更似一种典型的“闷声发大财” 。
多年来 ,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一直隐身于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内部 。 腾讯的支付业务也是在2012年赖智明出任财付通总经理、推出微信支付 , 并在2014年推出微信红包 , 才声名鹊起 。
而腾讯金融科技真正浮出水面 , 还是2018年底的这次架构调整 。
2020年3月 , 腾讯2019Q4财报交出了这一年多来的成绩单 。
整个2019年 , 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以39%的增幅创下1014亿元营收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6.8% 。
早在2016年Q2时 , 腾讯包含金融科技业务的“其他”业务项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还在10%左右 , 到2018年Q3时 , 这一比例为23%左右 , 2018全年的比重为25% 。
【「腾讯」腾讯金融进化论】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分量正在越来越接近刘炽平的40%目标 。
6
2020年 , 在内测半年之后 , 腾讯的分期付款产品“分付”出现在一些微信用户的功能列表中 ,
这几乎是做消费金融的必然之举 , 也是腾讯“继续巩固消费互联网”的必经之路 , 尽管腾讯已经晚了4、5年 。
在信用支付市场“花呗”、“白条”渐成格局之时 , “分付”借着微信流量的家底 , 成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 而在几天前 , 蚂蚁金服刚刚更新了支付宝的全新版本 , 更加贴近本地生活 。
一个支付工具本地化 , 一个社交工具消费互联网化 , 看似分道扬镳 , 但仍在同一个战笼 , 因为把手仍都是消费金融 。
多年来 , 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科技一直是相互的跟随者与互携者 , 跟随的身影显现在支付、货币基金产品上 , 在红包大战、小程序上 , 也在电商化与社交化上 , 最后他们都活明白了 , 成为差异化的竞争者 。
腾讯自2017年开始在支付线下场景、企业云服务等方面发力 。 如今这些业务已进入收获季节 。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过去两年来业绩亮眼 , 2018年腾讯“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80% 。 原因是支付的线下交易场景布局开始进入收割季 。 向商户收取商业交易手续费、向用户收取提现费用及信用卡还款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收取分销金融科技产品 , 成为过去两年迅猛增长的主要来源 。
金融本身的净利率远超其他行业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所以过去十年来 , BATJ和****、美团、滴滴等企业先后抛出金融战略 , 来实现流量变现 , 用金融反哺流量 , 或其他业务 。
从腾讯对金融科技营收占比40%以上的期望里 , 和过去几年相对强劲的增长趋势来看 , 它越来越承担起腾讯营收的重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