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田哲学」伽达默尔:“经历”与“体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伽达默尔:“经历”与“体验”
「慧田哲学」伽达默尔:“经历”与“体验”
本文插图

伽达默尔著 , 洪汉鼎译
选自《真理与方法》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年 。
来自暴风骤雨公众号 。
对“体验”(Erlebnis)一词在德国文献中的出现所进行的考察导致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 , 即这个词是在19世纪70年代才成为与“经历”(Erleben)这个词相区别的惯常用词 。 在18世纪这个词还根本不存在 , 就连席勒和歌德也不知道这个词 。 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似乎是黑格尔的一封信 。 但是据我所知 , 这个词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也完全只是个别地出现的 , 甚至在50年代和60年代这个词似乎也很少出现 , 只是到了70年代这个词才突然一下成了常用的词 。 看来 , 这个词广泛地进入日常用语 , 是与它在传记文学里的运用相关联的 。
由于这里所涉及的是一个已非常古老并在歌德时代就已经常使用的词即“经历”一词的再构造 , 所以人们就有一种想法 , 即从分析“经历”一词的意义去获得新构造的词 。 经历首先指“发生的事情还继续生存着”(noch am leben sein , wenn etwas geschieht) 。 由此出发 , “经历”一词就具有一种用以把握某种实在东西的“直接性的特征”——这是与那种人们认为也知道、但缺乏由自身体验而来的证实的东西相反 , 因为后一种人们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从他人那里获得 , 或者是来自道听途说 , 或者是推导、猜测或想象出来的 。 所经历的东西始终是自我经历的东西 。
但是 , “所经历的东西”这个形式同时也在下述意义上被使用 , 即在某处被经历的东西的继续存在的内容能通过这个形式得到表明 。 这种内容如同一种收获或结果 , 它是从已逝去的经历中得到延续、重视和意味的 。 显然 , 对“体验”一词的构造是以两个方面意义为根据的:一方面是直接性 , 这种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而存在 , 并且只是为解释提供线索、为创作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由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 , 即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 。
与“经历”这种双重方面的意义相应的是传记文学 , 通过传记文学 , “体验”一词才首先被采用 。 传记的本质 , 特别是19世纪艺术家传记和诗人传记的本质 , 就是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作品 。 这种传记文学的功绩正在于:对我们在“体验”上所区分的两方面意义进行传导 , 或者说 , 把这两方面意义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关系去加以认识 。 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 , 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 , 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 。 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 , 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Seinsstand) 。 狄尔泰那部著名论著的标题《体验和诗》则以一种给人深刻印象的方式表述了这种关系 。 事实上 , 正是狄尔泰首先赋予这个词以一种概念性的功能 , 从而使得这个词不久发展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时兴词 , 并且成为一个令人如此容易了解的价值概念的名称 , 以致许多欧洲语言都采用了这个词作为外来词 。 但是 , 我们也许可以认为 , 语言生命里的真正过程只是在词汇的精确化中进行的 , 正是由于这种词汇的精确化 , 才在狄尔泰那里出现了“体验”这个词 。
但是 , 对“体验”这词要在语言上和概念上进行重新铸造的动机 , 在狄尔泰那里却以一种特别顺利的方式被孤立化了 。 《体验和诗》这个著作标题是以后(1905年)出现的 。 该著作中所包括的狄尔泰在1877年发表的关于歌德文章的最初文稿 , 虽然已经表现了对“体验”一词的确切运用 , 尚未具有该词以后在概念上的明确意义 。 因而精确地考察“体验”一词后期在概念上确定的意义的前期形式 , 是有益的 。 情况似乎是相当偶然 , 正是在一部歌德传记(以及一篇关于这个传记的论文)里 , 体验一词突然一下子被经常使用了 。 由于歌德的诗作通过他自己所经历的东西能在某种新的意义上被理解 , 因而不是其他人而是歌德本人诱发了人们对这个词的构造 。 歌德本人曾经对自己的创作这样说过 , 所有他的文学创作都具有某种相当的自白性质 。 赫尔曼·格里姆的《歌德传》把这句话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加以遵循 , 这样一来 , 他就经常地使用了“体验”这个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