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四 )


从这一角度而言 , 昭通非但不闭塞 , 还是不少古代商人打量世界的窗口 。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 昭通的北出口是盐津豆沙关 , 南出口则为五桥并行的鲁甸江底镇 。 摄影

/邱锋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能商能武的“小昆明”
随着商业贸易往来的频繁 , 昭通与南丝绸之路一同成长 。

昭通 , 不仅可以抵达云南的中心城市昆明 , 还可经四川宜宾 , 连接长江水路 。 作为云、贵、川三省物资的集散地 , 昭通一度商贾云集 , 甚至在清末民初时 , 成为云南除昆明之外的第二大城市 , 被人称作“小昆明” 。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 航拍昭通城 。

摄影/左滨洪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
, 选择留在昭通 , 在不断地碰撞交融中 , 形成新的“昭通风格” 。 今日的昭通古城 , 可一窥当年的繁华 。 在这座没有城墙的老城里 , 传统的官式建筑、气派规整的庙堂、以及街巷密集的民居 , 集片成群 , 甚至还有些民国时修建的法式建筑 。




每到黄昏时分 , 当夕阳的金光 , 将城门内油亮的
青石街面照亮 , 留下路人影影绰绰的身影时 , 总会有种梦回过去的错觉 。
过往的车马行人与今日的街景 , 在石板路上交错投影 , 仿若古城的每块砖缝里 , 都震荡着过往喧嚣的回声 。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 昭通古城 , 老街上热闹非凡 。
摄影

/视觉中国


在这些回声中 ,
“云南王”龙云的声音 , 格外清亮 。


在投考云南陆军学校之前 , 昭通人龙云和其表弟卢汉 , 在当地经营木材生意 。 他们时常利用金沙江水系 , 伐木顺流而下 , 一路抵达四川宜宾 。 在与各地商人的往来中 , 练就了开阔的视野 。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文章图片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