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药@通养络脉、调复气化是贯穿众多疾病防治全程的时代健康主题


通养络脉、调复气化是贯穿众多疾病防治全程的时代健康主题
——基于络病理论与方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福利
注重通养络脉层面、调复气化功能而长于治疗多种疑难重症的络病学 , 是中医重要分支学科 。 络病理论 , 始载于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奠基著作《黄帝内经》;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辨治 , 以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其端;经清代医家叶天士系统总结 , 达到古典发展阶段高峰 。 近四十年来 , 以吴以岭为代表的中医学者从理论创新、实验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等多方面推动了络病学现代发展 , 编著了《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 ,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在参与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 , 络病理论的独特性、临床应用的优越性 , 得到充分展示 , 从中也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健康医药@通养络脉、调复气化是贯穿众多疾病防治全程的时代健康主题
本文插图

一、舌苔厚腻反而干咳属“湿疫性”新冠肺炎“初病即在肺络”之特殊病机的重要征象
鉴于新冠肺炎发病时多呈舌苔厚腻 , 相关专家在以“湿疫”论治方面取得高度共识 。 但该病初、中期既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 又以舌苔厚腻为舌诊特征 。 按“审证求因”一般推断 , 苔厚腻多主痰湿为病 , 干咳、无痰多责之感受燥邪或后期伤阴 。 怎样正确理解舌苔厚腻但又干咳的特殊征象 , 是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新冠肺炎因机证治的关键 。
笔者认为 , 新冠肺炎初、中期表现为舌苔厚腻却干咳、无痰 , 为感受湿性疫气迅即导致痰湿秽浊阻滞肺络之证 , 即“初病即入肺络”之证 , 而非寻常肺经痰湿证 , 前者较后者病情更重 , 是该病迁延后更易出现重危证候的前期病因病机基础 。
按叶氏“久病入络”之论 , 络病多发生在外感病及内伤病的后期、重证阶段 , 实际叶氏也很重视“初病在络”问题 。 考虑到肺为五脏之华盖 , 其阴络循气道而与外界直通 , 不同于其它脏腑阴络之内隐;心肺比邻 , 同居上焦 , 气血相关 , 生理及病理上联系密切 。 是以 , 他认为“初病在络”以肺、心包之证最多 。 《温热论》开篇即云:“温邪上受 , 首先犯肺 , 逆传心包” 。 《临证指南医案》提示:“吸入温邪 , 鼻通肺络 , 逆传心包络 。 ”叶氏所论“初病在络”病证有两类:一类是邪犯体表阳络 , 一般病情轻;另一类是邪入脏腑阴络 , 其中 , 邪入心包之阴络 , 病情危重;邪入肺之阴络则病情总体上较前者为轻 , 但具体又因感邪类型差异而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别 。
叶氏之后清代温病学家继续完善“新病入络”证治 。 王孟英在其医案中说:“痰在络中 , 如何自吐……岂可以不见痰面 , 遂云无痰乎?”又说:“盖由痰能阻气 , 气不能运痰耳 。 ”明确阐明素体气虚失于运化加之外感湿热秽浊更伤阳气 , 迅即导致痰湿阻结肺络 , 是痰湿内盛而又干咳无痰的症结所在 。 关于这方面之详论 , 笔者已另投稿以阐明 , 在此暂略 。
二、通养络脉、调复机体气化功能之与新冠肺炎初、中期干预及普通人群的专项健康调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 一般性肺感染 , 炎症病灶多以大支气管为中心而导致咳嗽、有痰 , 在其基础上引发间质性肺炎乃至肺纤维化 , 过程缓慢;而新冠肺炎磨玻璃样炎性病灶多分布于肺体边缘 , 远离大支气管 , 以致病灶中黏液难以排除而表现为干咳 , 也易急骤发生间质性肺炎 。 前者的慢性过程属“久病入络”;后者的特异病理表现及急性过程则属“初病即在肺络”更宜及早涤除阻滞肺络之痰湿秽浊 。
纵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省制定的新冠肺炎防治方案 , 虽然对初起证候多未明确阐述其络病属性 , 治则治法上也多未直接提及通养肺络 , 但观察防治方案具体细节 , 实际上针对“初病即在肺络”的特殊病机和证候表现已给予随机应对 。 善治湿疠秽浊为病的藿香正气制剂、达原饮、藿朴夏苓汤等 , 被广泛应用并取得共识 。 三方共用药厚朴 , 并非一般行气之品 , 《本草发挥》言其有“结者散之”之功 , 可散络中痰湿结聚 。 针对新冠肺炎初、中期的其它处方中 , 通养肺络、调复气化以除痰浊阻滞的药味组合亦应用广泛 。 以麻黄、草果温宣肺气而通肺络 , 葶苈子、陈皮化痰湿而通肺络 , 黄芪、茯苓补益肺气而通养肺络等 , 成为治新冠肺炎初、中期处方用药一大特点;具清化瘟邪、宣通肺气之效 , 可先期通络而预防肺纤维化的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 , 也得到各地普遍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