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 二 )


这就是两宋朝廷对读书人有多宽容 。北宋的官家如此极力地拢络知识分子 , 防范失意士人心生异志 , 免得再出现黄巢这样的 , 科举没中就开练 , 弄一出满城尽带黄金甲 。
#书中#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恒在位 , 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 “糊名”制度 , 就是真宗朝的一大贡献 。早在宋太宗淳化年间 , 莆田籍官员陈靖就曾上疏 , 请求在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 , 得到宋太宗同意 , 但不知什么原因 , 这项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实行 。到了宋真宗时期 , 山东籍的官员周起也向朝廷建议考试糊名 。
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 , 江西籍的官员陈彭年任职中书省 , 上书给皇帝强烈推荐教育改革 , 得到了宋真宗的同意 。他和中书省另一个官员戚纶 , 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条例 , 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 , 就包括试卷糊名、誊录 。新考试规范中的“糊名”制度 , 就是将试卷中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进行弥封 , 主考官也无法知道试卷是哪位考生的 。为了防止考官认识考生字迹 , 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中留下的特定文字记号 , 所有考生的试卷 , 全部由书吏照抄一遍 , 再呈送考官 , 这就叫“誊录”制度 。这些手段一弄 , 就杜绝了请托等作弊问题 , 公平性和公正性大幅提高 。
#书中#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的考试规则中 , 把对考生德行的考量也给废止了 。只注重考生的考试成绩 , 也就是考生的才艺 。原来的时候考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现在为成绩论了 。如此一来 , 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 录取的进士不一定都是有名望的饱学之士 , 有的或者德行有亏 , 说这个弊端是从陈彭年的新条式开始的 。这个就有点假道学了 。自古以来选官员当然想选贤任能 , 理想情况是能力和德行都好 。可这道德方面的评估 , 到现在也只有标准没有方法 。我们可以拿出一个写着1234条条杠杆的模板 , 说什么样的才是高尚的道德 , 但你怎么能在当时就评估并保证这个候选人就是道德好的很呢?要是能做到了 , 历朝就没这么多贪官墨吏了 , 纪检委也不需要了 。这个怪到陈彭年身上有点冤 。
当然陈彭年还是得罪了很多人 , 因为他的这个方式确实杜绝了很多拉帮结派的 。朝廷内部有些想扶植自家考生的也没了道路 , 断了别人扩大羽翼的方法 。后来陈彭年被说为奸臣 , 一个是得罪了一些人 , 更重要的是他附和宋真宗的封禅泰山 。这个问题说过了 , 封禅这事被当时舆论和后代史书都定性是个破事了 , 而陈彭年因为博学 , 负责编订了封禅礼仪这个烦琐而重大的任务 , 而且做的倍儿好 。陈彭年将几乎所有礼仪都能找到出处 , 要知道上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 , 数到好几百前的唐朝了 。
#书中#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彭年新的科举制度 , 虽然并不完美 , 但从保证绝大多数考生的公正性而言 , 优点还是大于缺点 。由于陈彭年的努力 , 宋真宗时期把科举考试的各种条例完善的七七八八了 。自真宗以后 , 两宋在殿试结束后 , 都会把前十名的进士试卷另誊录一份 , 拿到宋真宗影像前焚烧 , 算是告慰开先河的祖宗之意吧 。
文学大家余秋雨有个文章讲《十万进士》 , 有好事者统计历朝历代的中榜进士数量 , 只多不少 , 有种说法大约有16万之多 。地方政权的我们不论 , 看看主流政权唐宋元明清的
1、唐朝 , 寿命289年 , 开科268次 , 进士约7000人 , 平均每科三四十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