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理解“保护地球”

14-10-03 增加最近看微观经济学,认为很多道理其实经济学家都讲明了。但是我发现在使用该原理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可能需要解决——那就是原答案中所说的,我们的目的是不是要落回人类?不过我发现也可以不需要做这个论证就能使用,现在我想试试。现在引入微观经济学原理成本—收益原理:当且仅当额外收益至少等于额外成本时,个人(家庭、企业或者社会)才会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机会成本增加原理:在扩大一种产品产量的时候,首先使用机会成本最低的资源,然后再逐渐使用机会成本较高的资源。上面所说的额外成本其实就是边际成本,它随着产量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原因就是机会成本增加原理(你摘苹果只需要一点点的时候会现在下面的,每多摘一些便要爬高一点去摘上面的,摘上面的要比摘下面的成本高)。额外收益就是边际收益,它岁物质增多而减少(你吃一个冰淇淋会很爽,吃第二个爽的程度比第一个少,吃到第7个的时候你的收益就为负值了)如果你要做一件事,只有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的时候才应该进行。比如吃冰淇淋,假设你的边际成本确定都为10元(冰淇淋的价格加上机会成本),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用元来表示吃冰淇淋的收益。吃一个的收益是20元,边际收益是20;吃两个的收益35元,边际收益为15;吃三个收益为47元,边际为12,到第四个的时候边际收益为10刚好等于边际成本,那么你就应该吃四个。那么这与我们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想象一下,你的家里很脏,你会不会愿意花时间打扫一下?会,因为这时收益远远高于成本。但是,你会不会把家里打扫得一点灰尘都没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成本高得无法想象。保护环境也是这样,假设一个城市有很多垃圾,那这个城市便应该清扫环境,但是随着清扫工作的进行,在进一步的清洁便变得困难——边际成本提高;同时进一步清扫的边际收益降低——你觉得90%干净的城市跟100%干净的城市区别很大么?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应该善待各种生命和不同的生态,但是我们有必要为了使他达到极致而耗费巨大的成本么?以致于宁愿人类死绝?即使不站在人类的角度看待,也是无法理喻的,这个成本太大了,收益太小了!而且没有人类的地球不一定会更美好,优胜劣汰一直会进行,难道淘汰那些劣质的生物就不残酷了?弱肉强食就比人类杀戮要善良多了?所以说,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我们能够做到保护地球使得地球便美好的程度在我们能接受的点(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就可以了。其实,最终还是落到这个字——『度』上。凡是都有度,过犹不及。===================原答案=========================主流的生态伦理学理论是广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是指我们要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我们爱护动物不虐待他们是因为这样不利于我们的善心(有证据可以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善恶影响很大)。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种口号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后代,保护生态是为了人类,保证生态多样性是为了人类。而广义人类中心主义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这是目前实践最好的理论,而其他理论的缺陷比广人主义言大得多。而将动物和植物区分开来是动物解放论的观点,这个观点受到的抨击最多。最主要是怎么定义解放的对象。假设我们按照生物学观点分类,所有的动物都应该解放,那好,我们只能食用素食,而且危害作物的害虫我们也不能伤害。假设我们按有无意识分类,那么婴儿、植物人也应该被排除在外。为了人类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对啊,想想天朝建国前期,尊重人是利己(也可以理解为自私,扩展到种族就是利种的)的,就是尊重人性(事实上是生物性,每种生物都有这种特性,达尔文的过度繁殖观点可以作证)。这是固有的,不然人甚至生物就不可能存留下来。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它就定义为『恶』。凡是都讲究『度』。你的朋友之所以偏激,就是因为过了这个线。偏激的环保主义者事实上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而人类的出现本身对生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就是因为人类的行为过了一个『度』,这才导致很多生态问题的出现。智能生物(地球上为人)的出现是生态圈的优势,他对生态的有利影响要大于不利影响,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是靠多样性解决环境的变化,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而人类出现之后,善恶就出现了,对于那些不适合在生态中存活的有遗传病或者是其它原因的物种也保护起来,使得优胜劣汰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效用。同时人类对地球的掌控也可以预见并抵御一些灾难。大洪水、冰川时期、陨石群等等的危害将比在没有人类的时期危害更低。
■网友的回复
不要说保护地球不要说保护地球不要说保护地球保护的其实是我们地球已经过了40多亿年就算以后只能活一亿年了但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或者说蝼蚁一般的存在我们不管怎么样地球还是那样的地球真正影响到的是我们。。
■网友的回复
环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是属于应用伦理学中的一种。在我看来,其实环境伦理学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也没有上升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高度。像《实践伦理学》、《动物解放》的作者皮特辛格,为了承认动物的道德存在物的地位,降低无意识、无理性的人——严重的智障残疾者、未满十八个月的胎儿等的地位。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著名的“辛格事件”,他的理论也被人和德国纳粹的“优生主义”进行类比。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人保护自然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和动物之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人到底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从哲学上来讲,从康德的目的和手段论上来说,自然和动物就应该是人实现自身目的发展自身的手段。从思想上,把人类放在了一个对自然绝对支配的地位,也叫作“笛卡尔主义”。后来有了保守的环保主义,但是这些环境保护的观点从内核上来看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从两方面来看,人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这个问题。一是,人对自然的某种破坏有可能会损坏到他人的财产权。比如说,人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可能是破坏了土地所有者的对森林财产的拥有权。这是其一,第二是破坏环境、伤害动物是不利于人心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例如说,捕杀动物会培养一种人嗜血、暴力的倾向,为人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心理上的炸弹。再往后,环保主义开始思考为什么保护环境总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为什么不能直接对大自然进行道德关怀。将大自然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对自然中的生灵施与道德关怀。但是这种保护环境的观点有比较容易陷入极端环境保护主义的范畴。用一种太过绝对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即是不干涉的态度对待环境。巴里康芒纳,在他的《封闭的循坏》中提到了四个生态学的原则。第三条是“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也有翻译为“自然界最懂自己”。这种观点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自主性。当面临困境时,自然就最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选择怎样的方案是最好的。那么人类对待自然的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尊重生命”。康芒纳将这个观点同手表匠做类比,一个完美的手表的构造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之后的结果。那么,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变可能都是前人犯过的错误。我们需要遵守的就是先人已经安排下来的规则。但是,这个观点有两个值得怀疑的地方。一是,达尔文主义的应用。是否自然的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只需做的只是维持这个现状而已。二是,这种极端的不干涉的环境保护主义是基于自然拥有类似于“理性”的东西。是否是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对自然最好的?当然人类也没有这个权威说自己最懂自然。我们常说极端的东西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极端的环境保护主义,过分的干涉,做出本心是利于环境发展的事,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使得环境更加恶化。对待环境的态度,既不能是绝对的不干涉,也不能是完全的强硬的干预。
■网友的回复
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如何保护地球 而是应该将考虑的中心转移到如何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换言之就是如何保护自己。地球在亿万年的进化成长中并不全是由人类参与的。当地球的承载度超越了一定的限度 就像恐龙的灭绝 它会选择灭亡 然而毁灭也意味着重生 因此会毁灭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 。而环境伦理学则是将人类道德延伸至伦理学 赋予对自然的伦理关怀 ,也是对人类自己的关怀 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生态共同体 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员 保护地球也是在这个大的共同体中站好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注意应有的限度
■网友的回复
几亿年前,因某种原因 恐龙灭绝了,但地球并没有消失。地球不过是一个在宇宙之中的一个球体,又因为某种原因,这个大地上又有了人类。因此,我认为那些什么环境污染,在人类的利益上是对人类的伤害,我认为保护环境只是一个人类想保护自己的办法罢了。地球是不会因为我们所干的什么事而消失的。以上只是个人想法。
■网友的回复
地球:“随便你们怎么折腾,核弹都炸不了我一层皮,保护地球关我毛事”地球不在乎人类,就像你不在乎头发里的细菌。保护地球只是为了保护人类而已。“为了保护地球而毁灭人类!”——那你保护地球是为了啥?
■网友的回复
额 地球不需要人类的保护,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的时候多的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时候也多的是,人类声称保护地球就是为了保自己的命,人类就是冠冕堂皇,总是用高雅的理由来掩饰自己,谎言说的多了,不了解的人会以为是事实,可是谎言还是谎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