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追完电视剧《安家》有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居然真的追完了 , 第二个是居然还记住了两句台词 。

随着房似锦性情的变化 , 标志性台词从开头恶狠狠的“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 变成了后来略带点儿诗意的“每套房子都有它命中注定的主人” 。

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文章图片

据报道 , 《安家》买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版权


命中注定的主人找到心仪的房子不容易 , 需要的正是房产中介穿针引线 。 住房和医疗是当今社会的两大核心需求 。 这句话触动我 , 还因为让我想到了医疗领域一个类似的命题:每个患者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案 。

在患者与治疗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 当然是医生 。 但比起“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这样的斩钉截铁 , 医学则要复杂得多得多 。 敢说出“没有我治不好的病”这样话的人 , 各位请务必多加防备 。

为什么在治病这件事情上很难没有100%的承诺?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在《医生的修炼》中写道:“从医之后 , 你会发现 , 治疗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疾病的未知性 , 而非如何去治疗 。 医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 。 ”

该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葛文德说 , 这考验的是医生和患者两方的智慧 。 然而现实中对于“患者的智慧” , 似乎总是存在误解 。

要么理解成关系 , 可以直通优质医疗资源;要么理解成财富 , 可以不计代价用“最好的药”;要么理解成偷拍 , 可以向舆论曝光;要么理解成拳头 , 妄图依仗暴力恐吓胁迫医生……

但对实实在在的患者 , 他们怎么想的 , 他们要什么、怕什么却似乎关心不够 。 在健康人眼里 , 患者总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 , 需要的只是保护、照顾 。 可是 , 所有的治疗以及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最终都需要由患者本人的身体来承受 , 他们真的只能被动的接受一切吗?

重新追问之前那个问题:患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



从事30多年临床医疗的哈佛医学院教授杰尔姆·格罗普曼和帕米拉·哈茨班德对数十位患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访谈 , 试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 他们详细梳理了其中16位患者的案例 , 写成一本书叫 Your Medical Mind : How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For You , 中文版叫《最好的抉择》 。


格罗普曼和哈茨班德将着眼点 , 放在了患者做医疗决策时的思维方式上 。 他们希望展示给读者 , 究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做出好的选择 。
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 , 可以交流一下心得 。 这里我先整理一下自己的体会 , 大致包括两个层面 。



首先 , 任何患者都不必为自己在遭遇疾病时的崩溃、焦虑、软弱等等负面情绪而感到羞愧 , 那只不过是人之常情 。 《最好的抉择》写到的有医护、教师、运动员、银行家等 , 当疾病来临 , 没有人可以泰然自若 。

但情绪毕竟只是暂时的 , 遭遇疾病后面对着专业壁垒、副作用风险、医疗的不确定性等等不利因素做出最终的医疗决策 , 才是真正的考验 , 需要发挥患者的智慧 。

这个决策往往被简化为“追求最好” , 但患者做出医疗决策至少受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认识自己 , 认识医生 , 认识风险 。 而真的认清这三方面之后就会明白 , 其实没有最好 。

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