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二 )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看起来有点虚 , 但对整个医疗决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 不仅最后的治疗结果都将由患者的身体承受 , 而且作为最终的决策者 , 患者的偏好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 。

印象里接触过不同的咨询患者 , 有人非常担心长期用药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 , 有人在遇到手术时会反复追问能否继续保守治疗 , 有人则与专家探讨了几乎所有可能的方案 。 现在来看 , 大家不同的行为正是受到了各自医疗偏好的影响 。

借鉴《最好的抉择》里面对不同患者偏好的分类:

①有人追求极简 , 奉行“少即是多” , 能不治就不治 , 能保守就保守;有人则追求极致 , 严格监测并控制身体各项指标 , 积极主动干预身体健康 , 相信自己越努力 , 结果就越好 。

②笃信者认为在面对不同的医疗选择时 , 自己的问题总有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 而怀疑者则不同 , 对所有治疗方案都持有深深的怀疑 , 并且极度厌恶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

③有人是自然主义倾向 , 相信适当的环境、心情并辅之以草药、维生素等 , 人体能够实现自我复原;有人是科技主义倾向 , 高度信赖现代医学 , 并相信医学的进步能够不断解决当下的问题 。

现实中的患者偏好可能并不限于这几种 。 偏好的存在意味着患者很可能选择一个在别人眼里次优的方案 , 仅仅因为这个次优方案更符合自己的心里偏好 。

不过 , 认清自己的偏好并不意味着要固执己见 , 而是能够在决策的关键时刻看清 , 究竟是怎样的因素在左右自己的思维、影响自己的决定 。 然后 , 可以选择遵循 , 也可以选择有意识的克服 。

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文章图片


认识医生


“认识医生”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让人费解 。 对于一般患者而言 , 知晓医生的名字、专业、头衔、口碑不就行了吗?还需要怎样认识?还要了解人家是不是单身吗?其实 , “认识医生”还是从患者的角度 , 说的是思维方式 。

首先要承认 , 不同医生在水平上是存在差异的 。 提出这一点并不意味着 , 患者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最好、最权威 。 这么做既不现实 , 也不必要 。 那认识到这一点的帮助是什么?

一般患者在遭遇疾病时通常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 , 有可能会选择尽快治疗、激进治疗 。 这其实属于在“高温”情绪下做出的冲动决策 , 有可能在事后后悔 。
【为什么你应该警惕那些有关“最好”的承诺?】
看到医生之间水平的差异 , 患者找到更好的医生听听不同的意见 。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患者情绪降温 , 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 至于治疗的执行 , 则很有可能大多数医生都能够完成 。

再有 , 即便水平相同 , 不同医生也会有不同偏好 。 比如一份国际调查显示 , 内分泌科医生治疗格雷夫斯病的手段差异很大 。 三分之二的美国医生认为服用放射性碘丸是最好的治疗 , 但却只有22%的欧洲医生和11%的日本医生有同样的偏好 。

这其实意味着 , 专家的推荐也存在局限性 , 很多时候并不存在所谓最好的药、最好的技术 。 “不要考虑钱 , 什么好用什么”的观念 , 当然也就不可取 。 另外在实践中 , 患者对医生的态度比较容易走极端 , 要么是像神、像恩人一样崇拜 , 要么是像仇人一样拔刀相向 。

正确认识医生 , 可以帮助患者破除对所谓权威的盲从 , 破除自己内心的偏执 , 理性对待医生 。 患者认识到医生是人不是神 , 也许能够做到在选择医生不是基于盲目崇拜 , 而是基于相互信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