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群英】李海潮:行走在抗“疫”前线

「」【战“疫”群英】李海潮:行走在抗“疫”前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健康所系 , 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 助健康之完美 , 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 救死扶伤 , 不辞艰辛 , 执着追求 ,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
「」【战“疫”群英】李海潮:行走在抗“疫”前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海潮(右二)与队友们在医院门前合影
2月6日 , 在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特别节目《疫情之下的逆行者》录制的尾声 , 北京市政协委员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李海潮将右手紧握于胸前 , 和现场另外一位医生一起重温医学生誓言 。节目录制之前李海潮已得知他将和北大医院的“百人天团”于第二天赶赴武汉 。“出征前重温这样的誓言 , 很符合当时的心境 。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 , 面对这样的疫情 , 是有责任去第一线的 。”作为曾经的抗击“非典”首席医疗专家 , 也曾随国家卫生部医疗队赴印尼实施救援 , 李海潮和他的很多同事们早早就报名要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我们不去谁去呢?”他说 , “我们要招之能战 , 更重要的是战之能胜” 。
2月7日 , 由111人组成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整装出发 。大部队抵达武汉后 , 加上前两批队员 , 这支共计135人的围绕重症肺炎和多系统损害救治而专门挑选的高水平多学科战队就此扎根武汉前线 , 准备打一场抗“疫”硬仗 。
北大医院医疗队独立接管的病区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9层西区 。按照要求 , 医疗队接管病区的第二天就要正式开诊 。摆在眼前最紧急和艰巨的任务就是争分夺秒改造病房 , 建设新病区 。实地踏勘、出入口分区、确认设备需求、感控培训、战前动员、人员到位、熟悉环境、紧急调配医用防护口罩……短短24小时 , 一切准备妥当 , 此时正是元宵佳节 。当夜 , 第一批10名重症患者住进病区 。
「」【战“疫”群英】李海潮:行走在抗“疫”前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次进入接管病区前 , 李海潮(左二)与他的队员们
医疗队肩负的任务非常明确——救治危重症患者 , 提高治愈率 , 降低病死率 。抢救病情最重、最危急凶险的病患成为李海潮和伙伴们最艰巨的任务 。三天左右 , 病区50张床位就几乎住满了 。
救治病人的第一要务是做好防护 。新冠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病区内必须要以科学精细的防护来控制被感染的风险 。李海潮介绍 , 医疗队特别重视感控 , 医护人员在进入病房前要经过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 在通道房间中穿戴好各种防护用品 , 从污染区出来时再一层层脱掉 。“我们来到这里是治病救人的 , 把防护做好了才是治病救人的关键 , 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态度去对抗风险 , 保证大家共同不出问题 。”
接管独立病区初期 , 防护物资是不充足的 , 口罩、防护服等配置很紧张 , 往往当天才能确定这一天的防护物资是不是到位了 。因为防护物资来自不同渠道 , 以致不同班次穿的衣服都不一样 。
病人不少 , 重病人更多 , 医疗资源却有限 。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 , 李海潮和伙伴们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药品配制、氧气供给 , 包括呼吸机的数量都达不到要求 。重症病人很多都需要氧疗 , 然而氧气站最大的供应也无法满足这么多病人同时吸氧 。“开了最大流量的氧 , 实际可能达不到真正的给氧量 。用于基本治疗的呼吸机才3台 , 剩下的5台都是家用的 , 只能凑合用 , 有时还需要去借 。”李海潮和伙伴们想到的办法是 , 用氧气罐弥补给氧量的不足 , 药物方面尽量找合适的药物替代 。“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资源 , 尽可能给病人规范化的积极的处理 , 帮助他们从危重的状况中恢复过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