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身体发热,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药品」身体发热,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本文插图
因为新冠病毒 , 所有人对自己的体温顿时很在意 。 上海正在升级建设的发热门诊与发热筛查体系 , 也让发热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
发热到底提示了一种什么样的身体状态 , 如何科学应对?今天就来说说所有人都太熟悉、却不一定完全正确认知的这件事——体温与发热 。
神奇的人体:自带体温调节功能
“体温”这件事情从原则上讲 , 即便是最小的病毒也可以测 , 只是没有什么意义 。 病毒的“体温”就是环境温度 , 也就是说 , 病毒并没有自己调控“体温”能力 。 物种一直进化到爬行动物(龟、蛇、鳄鱼等)依旧是“冷血动物” , 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调节体温 。 因此蛇、龟等在寒冷的冬季选择冬眠 。
进化树自鸟类以后 , 便有了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 , 也就是说 , 可以不顾环境温度 , 维持自身的体温 , 从而使这些生物能够适应更为严苛的环境 。 人类之所以可以走出非洲 , 在旧石器时代就遍布全球 , 维持稳定体温的能力是一个先决条件 。
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 , 人体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的能量从何而来?二是在高温环境中如何降低体温?
第一个问题由身体内部的能量消耗来完成 。 其实 ,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大冬天进食后就会感到热乎乎的 , 这个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跑步运动以后觉得全身发热 , 这是由于肌肉运动而导致的体温升高倾向 。
第二个问题也有办法 。 人类有非常丰富的皮下血管网 , 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开放血管增加散热 , 更有意思的是 , 人类有汗腺 , 可以通过排汗来降低体温 , 这就是运动后大汗淋漓的原因 。
体温升高 , 身体发出的这个信号要接
人类调节体温的“司令部”在下丘脑 , 也就是说 , 由下丘脑来确定一个人的体温应该是多少 。 长期以来 , 我们的监测结果提示 , 人类的核心体温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在36.7-37.3℃ 。 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 , 体温稍有差别 。 例如 , 婴幼儿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 , 体温可以稍高;育龄期妇女在排卵期有一周轻度升高的体温;下午的体温会高于上午 , 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在病理状态下(就是生病的时候) , 体温就变得有意思了 。 几乎任何一种炎症状态 , 都会导致“发热” 。 因为 , 所谓“炎症”就是一个病理状态 , 是以“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状态 。 炎症本身不是疾病 , 而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种反应 。 肿瘤、感染、创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表现为“炎症” , 也可以表现为全身体温升高 。 这个时候就可以被各种手段测量到 。
炎症状态下 , 人体可以分泌很多“炎症因子” 。 这时候 , 下丘脑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做出上调体温的决定 。 这个策略是有积极意义的 。
一方面 , 很多病毒、细菌、真菌在人体生长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温度 , 长期进化的结果使这些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病原体适应37℃左右的人体环境 , 而升高体温被认为是针对这些病原体的一种对抗性反应 。
另一方面 , 体温升高的同时会导致人体疲乏 , 并且很容易被感知 。 这样一来 , 体温就变成一个监测疾病的重要手段 。 想象一下 , 我们现在有发热门诊 , 进出公共场所要测体温 。 但同时 , 体温升高也会带来各种不适反应 , 特别严重的例如日射病也会有生命危险 。
体温升高了到底怎么办?
按照我们前面所说 , 体温的维持是升温机制和降温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的 。 那么在疾病状态时体温如何升高呢?
首先 , 机体马上把降温机制关闭:你会感觉寒冷 , 四肢冰冷 , 多穿衣服也无法改善寒冷状态;同时机体也会打开升温机制 , 四肢肌肉出现不自主收缩(这就是寒战) 。 在体温升高早期 , 寒战和畏寒是最典型的表现 。 在这个时期 , 体温升高很难抑制 , 基本没有什么手段可以阻止体温升高 。 临床上会要求保暖 , 给热水从而升高体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