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族人民]全国哀悼,为了更好地前行

本报评论员
燕子来时新社 , 梨花落后清明 。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时 , 我们迎来了追思怀远的清明节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国务院4月3日发布公告 , 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 , 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 , 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 从上午10时起 , 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 , 防空警报鸣响 。
慎终追远 , 民归德厚 。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一 , 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故人的祭奠和思念 , 对礼俗社会人伦情感的尊重 , 因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祭祀先人 , 是中国传统社会“敦伦尽分”的环节 , 也是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不可或缺的功能 。
清明祭奠先人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 但祭祀的方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 。与往年不同 ,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 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 。虽然当前国内疫情传播被基本阻断 , 但境外疫情仍在疯狂肆虐 , 无症状感染者等国内疫情防控的不确定因素也仍然存在 。因此 , 民政部和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广网络祭扫等非现场祭扫方式 , 减少人员聚集 , 这是为了公共安全的理性倡议 , 得到了各地群众的自觉支持 。
清明节不仅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 同时也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 。现代社会交通和信息高度发达 ,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 早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推动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化转变 。近年来 , 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 , 倡导绿色殡葬 , 提倡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络遥祭等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祭祀先人 。在消除山火等风险隐患的同时 , 也建构和重塑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节日仪轨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相比于清明祭扫烧纸燃鞭等传统习俗 , 用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 , 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 , 更接近清明节的本来含义 。祭奠先人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 , 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是接受一种孝亲感恩的伦理熏陶;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 , 清明节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文化锻造 。
【[全国各族人民]全国哀悼,为了更好地前行】在这次巨大的疫情灾难面前 , 不少家庭失去了至亲 , 更让人感念的是还有一大批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 , 他们以“逆行”践行使命 , 用生命守护生命 。我们虔诚祭奠所有在这场战疫中逝去的英灵 , 同时也衷心祈愿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从疫情的阴影和恐慌中走出来 ,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 收拾行装 , 重新出发 。
天地清明 , 人间有情 。其实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 清明节除了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外 , 同时还有踏青游春的文化内涵 , 古人也曾留下“梨花风起正清明 , 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 , 不妨游衍莫忘归”等经典诗句 。气清景明 , 万物萌发 , 这是生命轮回的节令启迪 , 正像这段时间我们常用来相互告慰和勉励的那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4日 01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