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海做科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深海勇士”准备下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拎着斧头鱼的船员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王纳 通讯员陈超群
图片由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提供
3月10日 , 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 , 开始执行2020年第一个为期20天的科考航次任务 。本航次参与人员60余人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辉教授、廖然副研究员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 , 参与这一航次任务 , 他们将在船上利用自制的穆勒显微镜、偏振相机测量海底微小生物、悬浮颗粒的偏振特性 , 以及光学窗口应变偏振特性等 。
究竟在我国的南疆海域做科学考察是一种什么感觉?连日来 , 廖然老师发回了珍贵的第一手航海日志 。
(航海日志内容有部分删减 , 文中的“我”为廖然老师)
Day1:因为晕船 “我”只能爱上喝汤 3月10日 星期二
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 , 我们一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 , 参与TS16航次 。
上午 , 我们对所有仪器进行了防滑、加固 , 避免海况复杂时船的颠簸把仪器摔坏 。下午和晚上进行了多次培训 , 有人身、仪器安全培训 , 逃生演练 , 潜器培训等 。我还参与了采样篮固定的培训 , 感慨颇深 , 很多“微创新”其实也是黑科技 , 匠心独有 。
船上的伙食为四菜一汤 , 量大味美 。汤是我最喜欢的 , 有营养而不腻 。其实在陆上我从不喝汤 , 现在都是晕船给害的 。
今天是第一天 , 一切都才开始 。
Day2:首次目击“深海勇士”下潜 3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上午“深海勇士”第一次下潜 , 没看到驾驶员入舱 , 只看到潜器吊装入海 。
接近17时 , 我们等候“深海勇士”上浮 。在驾驶室观察“深海勇士”上浮以及整个回收过程 , 场面大气、震撼 。采样篮中 , 昨晚绑定的观测仪器已经不见了 , 赫然摆着两个去年布放的沉积物采样器 , 标志着此次布放和回收工作已经完成 。
回到机电舱 , 大家一拥而上 , 回收自己的采样器材 , “瓜分”样品 。
晚上 , 水下灯光实验结果出来了 。潜航员送来新的灯具命名图表 , 我对下潜计划中灯的设置有了大致主意 。同时 , 我们重新商量了测量窗口应力/压力偏振特性测量的方案 。这几天找机会试试 , 心里充满期待 。
正准备收工 , 突然一个船员拎着一条鱼从门口走过 。追上去一问 , 居然是在船边用网捞上来的!据航次领队丁老师说 , 这是斧头鱼 , 在南海很少见 。好兆头!
Day3:海底1800米以下形成的垃圾山 3月12日 星期四
今天起了个大早 , 完整见证了潜器准备和下水环节 。“深海勇士”的潜航员队伍非常精干、高效、专业 , 人不多 , 但每个人都独当一面 , 他们不仅负责潜器水下操作 , 还负责潜器的维护、保养、升级 , 在机械、电子、软件、系统集成以及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无所不精 。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 , 杜老师介绍了昨天的下潜情况 。杜老师关注的是该海域海底1800米以下自然形成的垃圾山以及周边生态 。垃圾山堆积了非常多的塑料袋、编织袋、渔网 , 形成长达几百米的带状 , 周边分散着海葵、白铠虾、海星等生物 , 还有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生物 。在一块木头周边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 , 木头底部的黑色沉积物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那块木头后来被潜器带了回来 , 后续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 。
Day4:海底拍照是技术活 3月13日 星期五
今天天气很好 。我们想好好观察一下表层海水的浮游生物 。我们用废旧矿泉水瓶做了一个简易的采水器 。在谢老师和刘老师的帮助下 , 我们用了离心机、抽滤机终于采集成功 。
推荐阅读
- 「」高盛预计 iPhone 12 将延迟到 11 月初推出
- 「海来阿艺」我国科考队在太平洋发现大量“黑黄金矿”,分布高达50万平方公里
- 「年度」年度旗舰∶Oneplus 8 Pro
- 「屏幕」华为正研究两款透过滑屏增大屏幕的手机
- 『』新家装不是“避风港”,而是“出海口”
- 【】人工智能突破三维矢量全息新技术
- :南极科考少不了“他们”!
- ##冒用绍兴公司名头 这个虚假理财平台骗了不少人
- 「地球」距离地球630光年的地方,下起了“铁雨”
- ##发力智慧商业 云从科技与红星云计算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