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时间创作一本书,作者最真实意味是:竟因漫长而完成了它
陈新华 历史学博士 , 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 。 研究兴趣在晚清以来的社会与文化 。 现为深圳行政学院副教授 。 著有《百年家族——林徽因》《留学旧踪》《留美生与中国社会学》《中国留学教育通史 晚清卷》《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等 。
文章图片
重写的种子与契机书乡:读这本《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 的确能感受到其中所交织的“书写技巧、历史技艺、文化情怀的三重奏” 。 您从准备写作到完成大概用了多久?
陈新华:我开始动笔大概是在2012年 , 完成是在2016年的夏天 , 不过 , 这本书的初样完成以后 , 我并没有急着马上交付出版社 , 后来因为见到一些自己从前没注意到的资料 , 或者因为某种阅读启发了新的灵感 , 又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增删和修改 。 如果以终稿的结束时间为终点 , 加起来其实是七年 。 对我来说 , 它是一种非典型的写作 , 没有任何功利的考量、考核的压力 , 单纯就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热情 , 这让我拥有了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从容 。
书乡:您在后记里说 , “我竟然因为漫长而完成了它” ,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
陈新华:七年的时间 , 对任何一个写作者 , 都是一个不能算短的人生时段 。 写作过程中有紧张、兴奋、孤独、倦怠 , 中间一度有失去技巧的慌张 , 甚至失去状态的低潮 , 能不能坚持到底的犹疑……当然 , 也有找回灵感和活力的高潮 。 各种心情 , 我想我都经历过 。 写到最后 , 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比赛 , 没有名次 , 死磕下来 , 就赢了 , 中途放弃 , 就输了 。
在七八年的时间里 , 把自己交付在一个人的一生中 , 交付在一个时代的长卷里 , 既抽身在旁远远打量 , 也上前端详仔细体会 , 如此 , 漫长而不觉其长 , 只有个体在大历史里似曾相识的命运之叹 , 以及逝者如斯夫的永恒的无常之感 。 我到现在都记得完稿是在一个大台风的夜里 , 晚上十点钟 , 伴着夜色中的风雨交加 , 敲出最后一个字 , 那一瞬间的感受 , 真是悲欣交集 , 一个时代的风雨似乎都到眼前来 。 这才是我后记里面所说的 , “我竟然因为漫长而完成了它”的最真实的意味 。
书乡:会选择重写一遍林徽因传记 , 想必首先是在前作中留下了一些遗憾 。
陈新华:当年那本《百年家族——林徽因》对我而言是珍贵的记忆 , 但与此同时 , 它的青涩也是显而易见的 。 我其实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匆忙地交了一个历史系学生的传记作业 , 每一步都循规蹈矩 , 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个人年表一样的一生——那不是真实的人生 。 因此 , 从交稿的那天起 , 我心里就埋下了一份遗憾 。 后来 , 我收到了一封读者的来信 , 认认真真 , 并且非常恳切地告诉我他读后的所思所想 。 我立刻就想到林徽因的那句话:“我们的作品 , 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 。 ”我的读者 , 显然是有共鸣 , 但意犹未尽 , 因此不吐不快的 。 那一刻我清清楚楚看到 , 我的遗憾 , 显然不是我一个人的遗憾 , 这就为我的重写埋下了种子 。
当然 , 我自己是个懒散的人 , 最后让我下定决心的契机 , 是因为我尊敬的读书界前辈、《梁启超传》的作者解玺璋老师看到了我的书 , 并向他的出版人 , 当时在磨铁图书工作的冯俊文先生做了推荐 。 碰巧冯俊文先生又是一个锲而不舍的约稿人 , 他始终以极大的耐心和信心等着我完稿 。 我其实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对一个未曾谋面的、完全陌生的作者付出这么多的热情而不怕被辜负 。 也许 , 这就是文字神奇的地方 , 它是一种比爱情毫不逊色的 , 能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因缘 。
她的双手烤着艺术之火取暖书乡:这本书也给了我重新认识林徽因的机会 , 主要是在她的性格方面 。 她的健谈、她的好胜 , 还有她的幽默感……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 结合她庶出的身世 , 陈学勇以《红楼梦》里的探春来比拟她 , 我倒觉得她像林黛玉和贾探春的结合体 , 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准确 。
推荐阅读
- [多地明确学生暑假开始时间!]多地明确学生暑假开始时间!
- 部分美国人抗议“居家令” 特朗普鼓动“解放”三州
- 『』世卫组织“耽误”美国控制疫情?看看这条时间线就清楚了
- 「幼儿园」多地明确学生暑假开始时间!
- 中国驻俄大使:全力以赴救助被困华商
- 「周国平」宝贵时间不看书却用来睡觉?周国平为此与舍友骂起来
- 原则上不早于6月1日 2020年全军士兵招生考试时间确定
- 世卫组织“耽误”美国控制疫情?看看这条时间线就清楚了
- 惊险!高速公路上,有架飞机“加塞”
- 聊一款新发布的八核旗舰游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