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究竟有多少大学生能接受婚前同居和同性恋爱?( 六 )


又如 , 调查结果显示 ,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民粹化倾向 , 往往倾向于采取一种底层视角看待问题 。 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而进入精英高校的大学生拥有更加强烈的向上流动的愿望 , 更加信奉专业和知识的力量 , 但是在经历现实的挫折和打击后往往容易转化为一种彻底的不信任和不接受 。 他们可能将自身的境遇归因于外部的结构因素 , 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使得他们反对建制 , 反对制度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作为这种权力结构代表和化身的精英 。 同时 , 由于无法融入或者成为精英而将其与自身对立起来 , 使得他们倾向于采取一种非黑即白的视角 。 这种视角执着于对错是非的区分和判断 , 使得他们无论是看待社会议题还是自身的生活机遇都更容易陷入一种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的定势 。
第三 , 尽管与主流价值观的部分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 , 但当代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点有着自身特点 , 与主流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合拍的 。 大学生群体强调从个体的感受、自身的经验出发来关注这个世界 , 无论是讨论宏大叙事还是讲述个人经历 , 他们的态度都体现出去权威、小众化、自我意识强烈的倾向 。 无论是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社会中 , 大多数青年人的表达方式更多具有碎片化色彩 , 表达符码也是相对浅层化的 。 这可以理解为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直接映射 , 但这种表达与具有核心认知框架的宏大叙事体系是有一定距离的 。
#文化纵横#究竟有多少大学生能接受婚前同居和同性恋爱?
文章图片
当代大学生的青年文化呈现出小众分化和多元共融的特征:
小众分化是指少量大学生基于某种共同的特征而聚合成小圈子 , 同时大量小圈子并存的文化特征 。 以B站为例 , 这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潜意识中的默认选项 。 作为一个文娱社区 , B站文化氛围包罗万象 , 聚集了大批深度粉丝 , 大学生在嘻哈、街舞、机器人、电音、国风、国漫等圈子中取悦自己 , 吸引同类 , 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小众文化圈 。
而多元共融是指大学生所呈现的开放包容、对异己文化“和而不同”的心态特征: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具有开放性 , 调查显示 ,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中医(87.8%)、安乐死(67.0%)、婚前同居(65.8%)、同性恋(56.2%)等争议性话题表示接受 , 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不同群体、不同意见和多元文化抱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是追求时髦与创新 , 易于接受流行文化 , 如由网红明星所带动的消费文化 , 呈现出主流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又不一定相互排斥的共融状态 。
因此 , 目前还无法认定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形成或接受了社会现有的系统化认知框架 。 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 , 他们目前的立场与态度倾向是他们一二十年来真切不虚的社会繁荣的感受带来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由此形成了固定的“元认识框架” 。 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而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倾向 , 以与当下的环境产生心理与思想上的适配 。
▍主流价值观体系建构需要处理的三对核心关系
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重要特征及其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 , 我们会发现 , 有三对核心关系需要在建构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进行处理 。
第一对关系是认同与开放的关系问题 。 在建构有效的主流价值观体系来整合、统率和引导青年价值观时 , 需要注意保持青年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 社会具有一定的建构性质 , 在特定条件下、特定领域中 , 观念可能建构现实:一方面 , 单个的行动者在思想观念的作用下做出具体选择与行动 , 逐步建构出符合自己目标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 , 存在于不同行动者之间具有共识性的一致认知可能会在认知的作用下而成为客观社会事实本身 。 这样 , 过于强烈的内部认同、过于封闭的内外隔绝意识 , 在现实中可能造成不同族群裂痕的加剧 , 最终建构出真实的分化与隔阂 , 彼此隔膜的不同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由此产生 。 相反 , 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价值观体系 , 反而最终可能带来社会的整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