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国产品牌出海的难题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二 )


「吴晓波频道」国产品牌出海的难题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本文插图
大部分企业的多元化 , 单纯是原有市场见顶后 , 无力进行产业升级 , 也没眼光布局海外 , 只能拿着资金 , 涌入容易赚钱的行业里 。 本质还是在原有的国内市场大蛋糕里面分 。
比如 , 2013年寒冬期 , 广州起家 , 以豪宅闻名于业内的星河湾 。 他认为高端房产的用户和高端白酒类似 , 于是毅然进军高端白酒市场 , 一度成为业内佳话 。 但几经波折后 , 星河湾白酒无奈折戟 。 如今 , 世人依然只知茅台 , 而星河湾却几乎再无人说起 。
「吴晓波频道」国产品牌出海的难题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本文插图
类似的 , 某知名地产公司在房地产领域赚到钱后 , 也想着进军快消品市场 , 卖起了粮油、矿泉水 。 虽然很努力 , 但依然无法避免最终在快消市场的亏损 , 最后只能无奈退出 。
类似的 , 很多快消公司赚钱后 , 跑去做房产 , 也是类似 , 都是没想着产业升级 , 单纯是拿着热钱追热点 。
早年还有不少公司多元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 但这几年 , 大多数公司的多元化发展都陷入失败 。
很多人总结各种规律 , 什么业务相隔过远 , 企业文化不适应 , 其实哪有这么复杂 , 单纯就是大家都多元化 , 你卖房子的跑来卖矿泉水 , 我做饮料的跑去卖童装 , 他卖服装的跑去做房产 。
大家都玩多元化 , 都没技术积累 , 一碰面结果就是又只能拿出价格战这个老武器 , 广告投了一大波 , 利润没有赚多少 , 一顿菜鸡互啄 , 几年后国外竞品完成技术升级 , 一波全部带走 。
这个现象 , 在多个行业重复上演过多次 。
03
定势
现象的背后 , 必然有原因 。
为什么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主要思路都呈内卷化呢?一个原因可能在于 , 中国企业 , 长期参考学习的 , 都是隔壁日本的商业思维 。 松下幸之助等更是被许多企业家视为启蒙式人物 。
日本同样是一个高度内卷化的社会 , 长期信奉的也是内卷化的商业战术 。
「吴晓波频道」国产品牌出海的难题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本文插图
很多商学院的入门案例乃至鸡汤常客 , 就是日本商人薄利多销卖草席的例子 。 把价格降低 , 顾客就会变多 , 最终发现赚了更多的钱 。
那么 , 日本的这个内卷战术是哪来的呢?
答案是从我们中国学来的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 自古就信奉一种“吃得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的原则 。
这是传统东亚社会在扩张到极限无法继续扩张时 , 产生的内卷式答案 。
怎么做人上人?当所有的道路都被试过 , 当没有新的市场进军时 , 比别人更能吃苦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 打价格战 , 利润比别人都低 , 大家都撑不下去熬不住 , 你就赢了 。
这是一种没有办法下的无奈选择 , 带有一种自虐性质 。
传统文化有思维定势 , 加上工业革命后普遍是国外商品进攻国内市场 , 国内企业在潜意识里就不会想到反攻海外市场 , 所以就形成了眼光普遍局限在国内市场 , 打法又是价格战先行 , 各种多元化盲目扩张的情况 。
而这个问题如果去问欧美老外 , 我觉得答案十有八九是“寻找新大陆” 。 新大陆怎么寻找?坚船加利炮 , 更好的航海术 。
所以你会发现 , 微软 , 苹果这些企业 , 要么搞技术垄断 , 要么搞技术碾压降维打击 , 从不会和你玩什么价格战 , 人家不兴这一套 。
04
安踏
不过 , 这两年 , 终于陆续有企业跳出这个定势 , 开始把眼光投向产业升级 , 并反攻海外了 。
比如 , 华为 , 小米 , 阿里等高科技企业 , 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 。
但更欣慰的是 , 这两年陆续有传统企业也开始了这一进化 , 比如 , 安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