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三 )
鼓声咚咚 , 睡狮顿醒 , 衔起面前的彩轴 , 从卧变立 , 二人位置从前后迅速换成上下 , 下位者以股肱和膝盖支撑起同伴 , 上位者一个“狮子甩头”俊俏亮相 , 亮出“恭喜发财”的碰头彩 。
“师父 , 您睇我够醒目否?”“衰仔 , 莫骄!”
这柿山结义社 , 是舞狮岭南流派的一支名门 , 起码跨越了三个世纪 。 社里德高望重的老师说 , 昔日他师祖们的真实经历 , 基本上和李连杰主演的那部《狮王争霸》所描写的差不多 。
但本社的先辈所做 , 最令后生们自豪的 , 不是歌舞升平的炫技 , 而是20世纪30年代国土沦丧之时 , 掌门曾率精英弟子数人 , 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
他们和其他操着粤语的战友一同 , 书写着“国有难 , 广东子弟必不能袖手旁观”的诺言 。 这也是舞狮不是花架子、而是硬功夫的最好证明 。
本文插图
柿山结义堂老照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柿山结义堂的弟子表演武术器械 。
本文插图
某年为恭贺哪咤太子宝诞 , 澳港柿山结义堂采青 。 采青是中国传统舞狮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 , 也是舞狮活动的高潮 。在舞狮过程中 , “狮子”通过一系列的表演 , 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 , 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 , 故名“采青” 。 视频截图
盛世危言 , 起于井旁大屋
再向南走 , 远离了游客云集的闹区 , 到了幽静的居住区 , 会看到一口井 。
别小看它 , 它可是澳门的风水所在 。 传说明朝时 , 一位阿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 , 方便居民汲取饮用 , 后作“亚婆井” , 也恰好和葡语的“山泉”谐音 。
井坐落于附近的最低洼处 , 而高处则是西望洋山 , 从妈祖到圣母 , 从主教到澳督 , 还有如今的特首 , 都围绕着这风水宝地比邻而居 。
本文插图
亚婆井前地
本文插图
亚婆井前地
“澳门之根”妈阁庙 , 建于1622年的近代远东天主教的中心——澳门圣母堂和主教府 , 还有昔日的澳督府、今天的特首官邸 , 都印证着“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家”的古训 。
还有一处人家 , 寻常 , 也不寻常地藏于亚婆井龙头左巷内 。 周围是土生葡人最早的聚居区 , 一派南欧风情 , 让这座岭南大屋格外显眼 。
某种意义上 , 澳门华洋杂处、洋为中用的历史 , 这里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关键点 。
大屋名曰郑慎余堂 , 是公认的澳门境内中国传统大型民居“一第” 。
曲径通幽、四围和合的中式框架下 , 细观还有西式居住哲学的合璧 。 虽然这种潮流在20世纪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租界里屡见不鲜 , 但这座建于19世纪的院落 , 却是开了先河 。 从室内天花板的泥塑图案装饰、门楣和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及外墙等 , 不难看出17、18世纪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的影响 。
更有前瞻性的是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 。 主建筑群各区域的入口处 , 两重花岗石门框排成一条直线 , 美观的同时 , 又兼顾了采光通风和私密性 。 这种手法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公寓建筑 。
本文插图
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 据郑观应《题澳门新居》附注云 , “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处筑居室最吉’ , 后至龙头井 , 适乎梦中所见 , 因构新居” 。 此为郑观应家族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