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编者按】澳门迎来回归祖国的20周年 , ****-私家地理栏目推出系列纪念文章 。
我们抛弃猎奇视角 , 以平视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习俗和风貌与我们相似相连 , 却有着“东方拉斯维加斯”称号的文化飞地 。
从承载民间寄托的小庙宇 , 到荔枝碗老工业基地的平民“网红” , 从孙中山、郑观应家国故事的出发原点 , 到承载普通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街头美食 , 我们可以看到 , 澳门的融合开放在过往为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 也是庇佑其走向美好未来的文化基因 。
『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本文插图

1950年代的大三巴 『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本文插图

今日大三巴 黄文辉 摄
即便在标榜市井文化的珠三角 , 澳门依然以其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著称 。 在香火缭绕的庙宇和曲径通幽的大屋里 , 发生过决定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 。
这张不平等的桌子 ,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始 。 高二历史课本的第一课 , 就是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三个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 。
比起浓墨重彩展开详述的中英《南京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往往只是一笔带过 , 最多补充说明一句 , “要求利益均沾” 。 至于《望厦条约》的签订地点 , 认为是在厦门的不在少数 。
签订《望厦条约》的地方 , 不在厦门 , 却和厦门有关 。 从珠海拱北口岸过关 , 步行就到了澳门半岛北部的望厦村 。
这里最早的居民全部来自厦门 , 老街坊不少开口难掩闽南乡音 , 街头食肆也不乏闽南小吃 。 站在村中 , 当时还是澳门制高点的那个小山坡上 , 仿佛可以遥望几百海里外的故乡——望厦 , 因此得名 。
回归都20年了 , 这里却很像内地城市上世纪常见的“城中村” , 密密匝匝的是村民加盖的握手楼 , 各家饲养的鸡犬更是可以相闻 。 但看似乱糟糟的“城中村” , 也藏着浩然大序 , 比如澳门八景之一的“普济寻幽” 。
普济禅院 , 俗称“观音堂” , 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2年) , 是澳门最古老的佛教庙宇 , 也是整个南海海域少有的、保存完好的禅宗寺院 。
大雄宝殿供奉三宝佛像、丈八金身 , 中规中矩 。 惊艳的在次殿 , 且还不是正中樟木莲台上供奉的观音大士 , 在两旁分列的十八罗汉仔细查找 , 其中居然藏着位“卧底”——一个高鼻、深眼、曲鬓的西洋罗汉 。
一旁扫地的师父指点说:“尼个系(这是)马可·波罗 。 ”再一抬头 , 中堂高悬着写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西方圣人”的牌匾 , 倒也名副其实 。
真正让禅院位列八景的精华 , 是其中云集的55副楹联 。 比如 , 禅院正门石刻灰底金字楷书 , “贝叶传经 , 西天竺境;莲华妙法 , 南海潮音” , 非得用望厦村民故乡的闽南语念 , 才见得其中精妙 。
『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本文插图

普济禅院旧照『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本文插图

中美第一个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地 , 澳门古庙普济禅院 , 俗称“观音堂”Eduardo Martins 图『澳门回归』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本文插图

签订了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那张石桌 黄哲 图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1938年广州沦陷时 , 关山月千里寻师来到澳门 , 就住在禅院里 , 跟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学画两年 , 也是一段佳话 。
“逃奔国难病难忘 , 得佛奇缘庇客床 。 两载神灯齐弄墨 , 亦师亦友亦同窗 。 ”禅院后花园里 , 关山月的墨宝记述了这段往事 。 而在这对师徒之前 , 在这里当过挂单香客并留下真迹的 , 还有国学大师章太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