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31岁最小的19岁,讲述6位志愿军烈士的家国故事( 二 )


“多年失去联系的亲人终于找到了 , 叔叔我们想你呀!”侯永信的侄子侯甫元 , 侄女侯甫兰、侯甫坤难掩心中激动之情 , 饱含热泪 , 接过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发的致侯永信烈士亲属的《慰问信》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DNA亲缘《烈士鉴定意见书》 。
清明时节寄哀思 。 “叔叔 , 你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 我们为你自豪和骄傲 。 ”扫墓时 , 68岁的侯甫元抚摸着烈士墓碑喃喃自语 , 实现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逢 。
烈士许玉忠——
说完“来世再见” , 就冲了上去
■黄子岳 赵程彰
烈士许玉忠的家乡赵官村 , 坐落在河北省沧县大官厅乡 。
这是一张被家人珍藏71年的立功喜报 , 喜报虽有残缺 , 但字迹依然清晰 。 上边写着:青沧县七区赵官村许玉忠同志在秦岭战役中建立了“英勇追敌不怕困难完成任务”三等功绩 。
“许玉忠是我的三大伯 。 ”今年65岁的许同海说起许玉忠烈士 , 脸上写满了骄傲与怀念 。 “他1948年参军入伍 。 ”许同海回忆 , 当时曾听说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 , 家人一直不敢相信 , 直到烈士证、烈属牌和抚恤金等送到家中 , 许家才确认许玉忠牺牲了 。
许同海说 , 有从前线回来的同乡告诉家人 , 许玉忠已经牺牲在朝鲜 。 这位同乡回忆 , 部队组成了一支突击队 , 向敌人的一个高地发起攻击 。 战斗开始前 , 已是副班长的许玉忠 , 跟其他战友打了一声招呼:“来世再见吧!”就带领全班战士冲了上去 。 中弹牺牲倒地时 , 他还保持着端枪冲锋的姿势 。
“来世再见” , 这是许玉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 1991年 , 许家重修家谱 。 虽然许玉忠没有子嗣 , 也不知长眠何处 , 许同海依旧把三伯的家谱续上 , 他始终坚信 , 有一天 , 三伯一定会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
去年9月29日 , 许玉忠烈士的侄子许同海、许同桥等人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 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认亲仪式 。 临行前村里的乡亲来送行 , 乡亲们交代 , 带上家乡的金丝小枣、花生、鸭梨 , 让烈士“尝尝”老家的东西 。 “三伯回国就等于回家了 , 也了却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愿 。 想起家里老人找到了 , 特别特别开心 。 ”多年的愿望终于达成 , 许同海眼角泛着泪花说 。
烈士方洪有——
两个难忘的春天
■丁宏旺
祖国从未忘记 , 烈士从未走远 。 烈士方洪有 ,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 ,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1团警卫连战士 , 1951年牺牲 , 年仅29岁 。
树枝挂粉、碧水绕村 。 前往烈士家乡当涂县姑孰镇龙华村的路上 , 经过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 , 在一幢两层小楼前 , 采访人员见到了烈士方洪有的侄子方直文 。
“要不是因为疫情 , 今年本打算再去一趟沈阳……”烈士的哥哥方洪启已过世 , 侄子方直文也年过六旬 。 “近70年了 , 祖国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 还花这么大的力气将烈士们接回国……”简单寒暄后 , 老人端出《烈士鉴定意见书》和红彤彤的《慰问信》 , 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往事 。
提到叔叔 , 有那么两个春天永远留在方直文的记忆里 。 老人解释说 , 一个是1949年的春天 。 那时他还没出生 , 是在父亲一遍遍讲述中才牢牢地印刻在脑海中 。 兄弟自幼父母双亡 , 相依为命 。 兄弟俩 , 靠讨百家饭和卖苦力长大 。 1949年4月 , 当涂县解放 , 兄弟俩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 父亲告诉方直文 , 当时方洪有要去参军 , 他大力支持 。
另一个春天 , 是去年的春天 。 方直文的二女儿方娟在网上看到了24位烈士的名单 , 并留言“方洪有就是我的小爷爷” , 经过确认 , 终于寻亲成功 。 回想起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摸到叔叔“方洪有”的名字 , 方直文眼角发红:“多少年来 , 父亲在清明、冬至时都要为叔叔烧上一把纸 。 ”
院子内 , 一株月季正在绚丽怒放 。 正是无数像“方洪有”这样的烈士 , 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 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