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逐梦」得陇不复望蜀——建安二十年曹操的关键抉择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 , 讨平凉州后 , 曹操兵进汉中 , 数月间张鲁败逃 , 于是重定汉中 , 置郡县 , 十一月 , 张鲁投降 。 而在此前一年 , 刘备才刚刚夺取益州 , 人心未附 , 司马懿于是劝曹操趁机夺取益州 , 但曹操以“人苦无足 , 既得陇右 , 复欲得蜀(《晋书·帝纪·第一章》)”拒绝了司马懿的提议 , 班师回朝 。
「三国逐梦」得陇不复望蜀——建安二十年曹操的关键抉择
文章图片
这个决定让后来很多人扼腕叹息 , 认为曹操此举错失了又一个一统天下的机会 , 让刘备稳固了在益州的统治 。 就连《晋书》的作者也表示“(司马懿)言竟不从” , 对此十分惋惜 。
那么 , 曹操的决定真的错了吗?
这个问题 , 不能从一地来看 , 而是要着眼整个三国全局;也不能从一时来看 , 而是要围绕这个事件前后很长一段时间 。 一、曹操面临着窘境
消灭诸侯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是曹操的毕生志向 , 如果有可能 , 曹操绝不会放过机会 。 但建安二十年 , 绝不是个好时机 , 此时的曹操依旧面临着内忧外患 。
1、从军力上来说 。 曹操拒绝司马懿的话 , 出自光武帝刘秀 , 而且不仅如此 , 后面还有一句 , “每一发兵 , 头须为白(《后汉书·岑彭传》)” , 曹操所面临的局势 , 和刘秀很相似 , 天下大乱数十年 , 人口急剧下降 , 兵力不足是必然 。 尽管曹操手下有一支随他南征北战的军队 , 十分强劲 , 但毕竟连年征战 , 而且刚刚打下汉中 , 士卒疲惫 , 到了休整的时候 , 征蜀是个大事件 , 不可能像之前小打小闹 , 还要稳定偌大的疆域 , 所以曹操根本无法调集足够的兵力征蜀 。
「三国逐梦」得陇不复望蜀——建安二十年曹操的关键抉择
文章图片
2、从后勤上来说 。 曹操的统治中心在关东 , 距离汉中很远 , 距离蜀地就更远了 , 如果仅凭汉中 , 根本无法保障大军所需物资 , 而关中地区 , 前两年刚刚被马超、韩遂等一众西凉军祸害过 , 也无力支撑大军所需 , 没有充分的物资保障 , 征蜀就是一个笑话 。
3、从地理上来说 。 “蜀道难 , 难于上青天” , 李白这句诗是亲身尽力的感悟 , 虽有夸张 , 但足以证明唐时入蜀道路的艰险 , 而在此数百年前的三国时代更甚 。 此时的诸葛亮还未重修栈道 , 但剑阁的峥嵘已然名传天下 , “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 , 从地理上来说 , 进攻蜀地失去了地利优势 。
「三国逐梦」得陇不复望蜀——建安二十年曹操的关键抉择
文章图片
【「三国逐梦」得陇不复望蜀——建安二十年曹操的关键抉择】4、从威胁上来说 。 赤壁之战是曹操的的败笔 , 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而其胜利者 , 不是占据了荆南四郡的刘备 , 而是有余力把南郡“借”给刘备的孙权 , 这一战打出了江东人的信心 , 江东的实力迅猛发展 , 北伐中原、收复淮南地成了一代人的梦想 , 并屡屡给曹操造成麻烦 , 威胁到曹操在淮南地区的统治 , 所以曹操必须先把江东的气焰打下去 。 至于刘备 , 蜀道之难挡住了曹操的进攻道路 , 同样也挡住了刘备出川道路 , 尽管益州号称天府之国 , 但改变不了其封闭狭小、人口稀少的事实 , 即便刘备占据了益州 , 也无法快速发展起来 , 但想要将其消灭 , 却又千难万难 , 所以曹操宁愿把机会让给刘备 , 也不再继续坐视孙权壮大 。
5、从内部团结上来说 。 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于许昌 , “挟天子以令诸侯”起 , 朝廷内部对反对曹操的势力从来没有中断过 。 “衣带诏”事件、孔融族灭事件就是其中反对曹操势力的代表 。 建安十七年 , 曹操成为“赞拜不名 , 入朝不趋 , 剑履上殿”的权臣 , 十八年进爵魏公 , 更是继王莽安汉公之后的第一人 , 其心思可谓路人皆知 , 因此朝中的暗流更加涌动 。 所以建安十九年 , 曹操以多年前“衣带诏”事件后付皇后“乃与父完书 , 言曹操残逼之状 , 令密图之”(后汉书·皇后纪·下)为由将其废黜 , 并诛灭其兄弟以震慑朝堂 , 并在次年将三女同时嫁给刘协 , 以掌控局势 , 这才得以亲赴汉中督战 。 正是因为朝堂一直不稳 , 所以曹操根本不敢离开太久 , 只有他在都中坐镇 , 才能稳定得来不易的局面 。 征汉中后仅仅两年 , “汉太医令吉本(演义里的吉平)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 , 攻许 , 烧丞相长史王必营”(《三国志·武帝纪》) , 足以说明这一点 。 而一旦和刘备较劲 , 必然迁延日久 , 在后方尚未完全稳固时 , 这种局面是曹操所不愿看到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