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想法和周围人想法不和的时候应不应该入乡随俗

其实早就想对这个问题写点什么了,但是一直不知写什么,看到你的问题,我就像看到了镜子对面的我。
我和你很像吧。但是我是从一个很南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很北的地方读书,广东到北京,这么多公里,差的不仅仅是距离,更重要的是文化,任何人的相处方式,甚至是世界观。不知道我是否把这个问题放得太大了,因为我内心的感受的确是十分巨大的。之前在天涯上看到过一个世界通史演义的帖子,讨论了广泛的历史问题,提及了中国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在血统上的构成是有区别的(偶然想起来,不是要表达什么,别多想)。再次强调我不是来放大问题的,我只是留意到了一些差别(喷子不要抓着不放,因为我的父亲是北方人,我的母亲是南方人,我没有必要去批判哪一方)。
我的室友全是北方人。与你不同的是,我是南人北闯型。哈哈,opposite.
我还穿着一条裤子到处晃荡的时候我的室友们纷纷穿上了秋裤。
我在宿舍里毫不知觉地玩着电脑的时候她们纷纷说室内好冷。
我极少看小品相声,我喜欢黄子华的栋笃笑,也喜欢TVB。
但是我也在这里,第一次看见了金黄色落叶纷飞的秋天。抬头是蓝天映着黑色紐纹栏杆的灯柱,真的是很美。
还有一个穿着三件衣服包括外套和毛衣的九月。
初始的时候,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如果你硬要我说出南方的树和北方的树有什么区别,我说不清楚,一种是直悍而干脆的,一种是茂盛而婉约的。我只能尽力说成这样了。
我人生的前十八年都生活在南方,这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血液里了。当然,北方的孩子们都很大气而豪爽,有时候会令我十分的感动,这是一种我以前都没有体会过的类型。
你说的付款问题,我生活的环境里一直都是AA的,因为我从小受到的影响教育我没有人有义务为你买单。并且,我以前与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是每个人点什么,就付什么的钱,大家都默认了,并且很自觉,除非点的是大菜,大家会平均分。一顿饭吃下来,不会存在互相请而拖欠的人情,并且不互相请客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热情地表达友谊,这是没有问题的,也算是一种不同的友谊表达方式吧。当然,有什么特殊原因,请客肯定是有的,比如去别人家作客,主人家当然有义务请你啦。
是不是有一句话叫“亲兄弟,明算账”?
私事的属性嘛,我的定义也和你不同,像你说的,近距离的关心是表达友谊的象征,但是在我的认知里,有一些事情不能多多过问的。比如我不会干涉每个人外出干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是个典型还是个个例呢。我觉得我身边有的人喜欢问清楚你出去是为了什么,和什么人,什么时候干了什么,具体到你是否喜欢这件事情,在我看来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因为如果你是我的室友,你要出去,我会向你告别并提醒你注意安全,早去早回就可以了,并不会具体到如上,我觉得这已经会让你不舒服了。你要是有事情,不愿意告诉我原因或者不愿意和我分享,我是不会强问的,我觉得每个人年龄都足够大了,是个成年人了,能够知道自己处理问题。如果你不说,我就默认你是自己会处理,是你选择不告诉我的,我会尊重你的选择。当然凡是有例外,如果你情绪已经崩溃了,大哭,大醉,我肯定要关心你发生了什么。否则我觉得过分的关心是一种不尊重。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一个个人范围。
还有个细节问题,当别人问我借什么账号的时候,或者手机,我不会把密码一同告诉他让他自己用,我会来到他身边,自己输入完了再让他用。
是不是有人觉得我小气。但是我的理解就是这样,折射了我的行为。有时候可能也不是南北的差异,只是一些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差异。
不过我想,在我在校园里艰难地找到猪肉粽子的时候,我的心情肯定和刚刚到浙的你很像吧。
有人称赞我完全没有口音。这可能要归功于我那南化了二十多年的北方人父亲的先天基因?我的母亲是完完全全的广东人(所以我是完全在南方的环境里长大的)。当然我自己也有一些语言技巧,我模仿的发音包括日语和英语,都会比较准。但是这种称赞有时候让我难过,因为我觉得好像是丢掉了什么似的,有时候我宁愿我永远都纠正不过来“我系个大学生啦”这种口音(好傻),但是我不会去在一些我觉得不需要儿化音的地方儿化音,虽然我可以做到。
文化的交映让我们这种跨了大地域的人的特征越来越模糊化,我回到南方,他们说我有口音。
说起我父亲,你可能比较跟他有共鸣。他偶尔谈起来刚到广东,也是很感慨的,小时候对这个没什么感觉,那些他说起的差异以及受到的不同对待我以前都当打趣听了,但是此时此刻,我想他当时一定也是很不好过的,不论从心理还是生理,因为他说他刚来的时候能吃好多米饭(饭量问题哈哈,可能有人不突出),被饭店里的服务员用奇怪的眼神看着。
之前去了广州玩,我的好多同学都在那里,我早上起来找到小摊子吃了肠粉,然后到小铺子里买了马蹄糕,然后坐上公交车享受早上的阳光。在地铁里很挤,我朋友的同学跳出来,抱怨:“哇,D人!成班丧尸一样!”(哇,这些人好像一群僵尸一样,形容太挤人太凶猛)。然后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粤语水平好像也下降了。
在家乡,我的第一母语是粤语,普通话是上课时候才说的。不是我们有口音,有部分原因而是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改。大家都这么说话,为什么要改。很多时候我们排异的是一种大环境里的“不同”,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醒的人是奇怪的。然而如果所有人都是奇怪的,正常的人就是奇怪的。如果没有正常人,那大家就是正常人。
在这里三年了,大一大二还在体悟差别,现在已经吸收了很多这边的文化。其实各有优缺点吧,我曾经也感觉到难过,不适应,就好像大家都在讨论暖气而我以前完全不知道那个东西原来是水在里面的啊。
还有好多好多,比如我不能接受别人和我一起洗澡,真的。虽然现在行动上能够做到了,心里上还是无法完全接受。
怎么说呢,楼上也说了,相信自己。我觉得你生长的文化信仰是你的信念,放在心里,如果外部的环境不能统一这种心理的归属,那么外部的环境中就需要我们调节自己的行为,毕竟不可能去做一个完全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但是我觉得你需要自己分清楚什么要舍弃什么要坚持什么就像我的儿化音。没有什么是值得被嘲笑和耻辱的,真的,没有必要。我觉得一个人最要紧的是什么呢,品质,就是更深的,人性里共通的东西。
迷失的时候摸摸胸口,你的心还在那里,在跳动,它是你的。
【在自己想法和周围人想法不和的时候应不应该入乡随俗】 ——注:本文没有任何批评地域文化的意思,如果冒犯了,请读者多多包涵,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网友的回复
没有主见就是这么辛苦,还要让地域和文化背黑锅,这么找借口肯定很累吧?做个内心强大的人吧。下面是引用:话说爷孙俩,某日偕驴赶集。爷惜孙年小,让其骑驴,自牵驴走路。路人见,大骂孙不孝:爷年迈体衰,孙怎可不体恤而独舒服?孙惭愧,换位渐行。另路人见,大骂爷不是:孙年幼体弱,爷岂能不爱惜而独逍遥?爷想是,同骑驴行。再一路人见,骂得更凶:驴也生灵,爷孙俩岂忍心虐畜?俩觉有理,都不骑驴,拉其走路。爷孙心想:定没人骂了。可路人见,不骂反笑:爷孙真世间少有蠢才,怎宁愿拉驴不骑驴?闲言碎语:做人、做事都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议论而轻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人人的话都听,我们将无所适从。
■网友的回复
初到南方,也许是你先把自己当外人了,(可能是觉得自己土?天知道这跟文化有什么关系?)所以格格不入,总觉别人认为你是异类会嘲笑你;再次回到北方,也许你潜意识认为自己也是在南方待过的人,也是走出去见过世面的,必然跟他们要不同,开始有嫌弃之心,便一味放大你所谓的南方文化。人生何须如此矫情。
■网友的回复
最讨厌那些不尝试去理解别人而是一味去嘲笑想法不同,习惯不同的人。就比方说你嘲笑美国人不会用筷子,嘲笑日本人说英语有口音一样。我是南方人,我一点都不排斥北方人。我不会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从你描述来看你很有适应环境的欲望,这是好事,但不要丢了本来的自己。周围的人是“坏”的你也要“坏”吗?勿忘初心吧,环境改变人,但不会改变我的原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