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西方陷入对中国的“三不”思维怪圈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 , 医疗物资短缺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中国有效控制住本国疫情扩散后 , 为其他国家提供支援 , 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共同抗疫 。 一些西方媒体却给中国扣上“新冠外交”“口罩外交”等帽子 , 歪曲中国的善意之举带有“地缘政治目的” 。 近日 , 中企向荷兰、西班牙等国出口的医疗产品质量出现争议 , 这些外媒仿佛又抓住了质疑中国的新把手 , 借此声称中企“将疫情变财源” , 有“趁火打劫”之嫌 。 客观来说 , 部分中企医疗产品确实有质量问题 , 但中方的态度一贯是坦率回应、及时处理 。 部分西方媒体却不就事论事 , 执意要在恶意揣测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这背后 , 有西方舆论对自身抗疫不力的焦虑、想要转移注意力的算计 , 也有那些一贯对华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偏见在作祟 。 这些年 , 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在反华上已经形成了套路 。
炒作中企将“疫情变财源”
外媒最近集中关注中企向荷兰、西班牙、捷克等国提供的口罩“不合格”、试剂盒“错误率高”等问题 。 对于相关事件 , 中方都在第一时间厘清事实 , 有的已经澄清是使用方法的问题 , 有的正在调查中 。
西班牙阿尔特亚市议员胡安·巴贝里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在西班牙采购的检测试剂“准确率低”的问题上 , 退货后此事就告一段落了 , “在国际贸易中出现质量争议 , 及时处理了就好” 。 对于中国为西班牙提供医疗支援 , 他表示 , 疫情急剧扩散令西班牙医疗物资补给跟不上 , 来自中国的帮助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 。
“在当前全球疫情紧急的背景下 , 中国出口和援助如此大规模的医疗物资确实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宋微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尽管如此 , 我们需要在这一非常时期加强对内监管和对外协调” 。 宋微建议 , 外国政府应注意中国官方公布的合格采购名单 , 而中国要加强海关对相关物资的检验检疫 , 并依法对劣质医用物资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惩处 。 另外 , 中企要积极与欧盟对接生产标准 , 为医用物资开通“绿色通道” 。 宋微还表示 , 从长远考虑 , 中方可帮助欧洲建立医用物资生产线 , 提高本地产量 。
中国政府开展援助行动的同时 , 国内企业也在扩大医疗物资出口 , 尽可能满足全球需要 。 然而一些外媒却借上述质量争议 , 炒作中企在挖掘“危机化商机” , 将“疫情变财源” 。 “美国之音”援引北京一家贸易中介公司的说法称 , 有意购买医疗防护器具的外国买家在最近一段时间明显增多 , 许多中国企业“看准商机 , 纷纷转产” 。 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学者沃森认为 , “中国工厂选择调整国外需求 , 也是受到国内复工受阻时不得已的反应” 。
其实 , 大量国内企业是在政府号召下从春节开始就扩产和转产的 , 用于支援湖北乃至全国各地区 。 据《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了解 , 转产口罩、防护服的企业多数来自纺织行业 , 或是具有强大制造业基础的大型企业 。
疫情暴发后 , 我国医疗物资产能快速增加 , 比如此前口罩日产量为2000多万只 , 如今已经突破1.1亿只 , 这背后是大量工厂夜以继日地赶工 。 浙江建德朝美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焰伟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平时工厂的医用口罩日产量约为20万至30万只 , 2月中旬已经提升至50万只 。 “机器一天开机12个小时 , 并且增加了近一倍员工 。 ”林焰伟表示 , 公司的产能已经达到极限了 , “机器工作时间再长就要坏了 , 我们真的是投入了所有资源” 。
直至2月25日 , 国家发改委才表示医用N95口罩总量已经基本能满足医护一线的需求 , 但“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 除N95以外的普遍口罩需求也会迅速增长” 。 工信部在3月4日表示 , 防护服的生产供应已经由十分紧缺转为能够满足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