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加墨堂」齐桓公“正而不谲”?一文读懂,孔子为何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在《论语·宪问》中 , 孔子有这样一段评价: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 , 齐桓公正而不谲 。 ”
“谲”:欺诈、诡计;
晋文公和齐桓公同为春秋五霸之一 , 为何孔子对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评价呢?尤其是晋文公重耳在“骊姬之乱”爆发时被迫流亡十九年 , 费尽千辛万苦才回到晋国继承王位 , 继位以后的晋文公励精图治 , 带领晋国走向强大 , 并在践土之盟中成为诸侯盟主 , 如此一位功勋卓著的君主为何在孔子眼里评价却很低呢?
「壹加墨堂」齐桓公“正而不谲”?一文读懂,孔子为何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文章图片
其实要了解这一点很简单 , 只要知道孔子所说的“正”究竟有何含义就明白了 , 这里面牵扯到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和“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
谲而不正和正而不谲的解读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里面曾对这段话进行过解释说:
谲 , 古穴反 。 晋文公 , 名重耳 。 齐桓公 , 名小白 。 谲 , 诡也 。 二公皆诸侯盟主 , 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 。 虽其以力假仁 , 心皆不正 , 然桓公伐楚 , 仗义执言 , 不由诡道 , 犹为彼善于此 。 文公则伐卫以致楚 , 而阴谋以取胜 , 其谲甚矣 。 二君他事亦多类此 , 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
朱熹的注解让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 , 原来是因为晋文公和齐桓公虽然同为诸侯盟主 , 并且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 , 虽然都是假仁假义 , 动机不纯 。 但是在战争中 , 齐桓公伐楚时打出了合法的名义 , 这件事说的是齐桓公伐楚战争 。
遂伐楚 。 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 , 若实征之 , 以夹辅周室 。 ”赐我先君履 , 东至海 , 西至河 , 南至穆陵 , 北至无棣 。 楚贡包茅不入 , 王祭不具 , 是以来责 。 昭王南征不复 , 是以来问 。 ”楚王曰:“贡之不入 , 有之 , 寡人罪也 , 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 , 君其问之水滨 。 ”——《史记·齐太公世家》
「壹加墨堂」齐桓公“正而不谲”?一文读懂,孔子为何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文章图片
当时齐桓公列举了三个南征楚国的理由:
齐国祖先齐太公姜尚曾被赋予征各个诸侯国的权力以辅佐周王室 , 周代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只有天子才有权力发动战争 , 而齐国拥有这样的权力(周成王时发生三监之乱 , 姜太公平乱有功 , 因此被赋予“东至海 , 西至河 , 南至穆陵 , 北至无棣 , 五侯九伯 , 实得征之”的权力);楚国没有按照规定向王室上贡;周昭王南征楚国时 , 死在汉水一带;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桓公伐楚 , 仗义执言” , 而晋文公之所以被视为“谲而不正”的原因是由于他在晋文公五年(前632年)讨伐曹国时向卫国借道被拒绝 , 晋文公只好绕道攻打曹国 , 随即又攻打卫国并占领后者 。
楚国北上救援 , 晋文公通过施展种种手段最终取得了与楚国的作战胜利(楚子围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 因此朱熹说他“阴谋以取胜 , 其谲甚矣” , 以此解释这就是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和晋文公“谲而不正”的缘由 。
谲而不正和正而不谲的深层次原因——诸侯和周王室的关系问题
「壹加墨堂」齐桓公“正而不谲”?一文读懂,孔子为何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文章图片
但实际情形恐怕并非晋文公使用阴谋诡计取得战争胜利那么简单 ,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牵扯到两个诸侯霸主面对周王室的态度问题 , 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第一个打出“尊王攘夷”这为他在后世赢得许多高度评价 。
齐桓公“正而不谲”:尊王攘夷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评价说:
子曰:管仲相桓公 , 霸诸侯 , 一匡天下 , 民到于今受其赐 。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 。
被发左衽在春秋时代是夷狄的习俗 , 孔子的这句话自然是说假如没有管仲和齐桓公 , 齐鲁之地就被夷狄侵占了 。 朱熹因此评价说:尊周室 , 攘夷狄 , 皆所以正天下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