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池塘混养蚌、鱼技巧有讲究,用好这几招,你的鱼塘能产出稀世珍品( 四 )


 『珍品』池塘混养蚌、鱼技巧有讲究,用好这几招,你的鱼塘能产出稀世珍品
文章图片
池塘混养蚌、鱼技巧有讲究,用好这几招,你的鱼塘能产出稀世珍品
三、蚌病防治(一)、病害预防
由于鱼、蚌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在混养池蚌、鱼病的高发季节(为6~9月),每15日泼洒漂白粉溶液1次,同时每隔20天泼洒石灰水1次(每亩施用量为20~30公斤),既预防了鱼病,又可调节水的pH值,同时为蚌、鱼的生长提供了钙质。在夏秋季节,早晚和闷热天气、阵雨之前要防止缺氧导致死鱼、死蚌,在早晚巡塘中发现如死亡的应立即清除。平时在预防蚌、鱼病的过程中均以生石灰作首选消毒药物,并及时清除网袋上的附着物,防止蚌体上的青苔、红丝虫、螺、水老鼠、虾、蟹等天敌侵袭,并在每月使用盐水浸洗蚌体以防止寄生虫的危害。
(二)、常见蚌病的防治方法
1、烂鳃病
烂鰓病主要是因为受外伤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的发病。
症状鳃丝糜烂,残缺不全,呈苍白色或淡紫色,流出淡黄色黏液,散发异味,鳃片上残留着泥浆污物,闭壳肌的弹性差。
防治养殖和育蚌手术操作要搞好卫生,洗涤和植片时动作要轻,不要损伤鳃瓣。预防本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并每月按每亩用15公斤左右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1次全池泼洒消毒。治疗方法可参考:用2%~4%食盐水或0.1%~0.2%多菌灵每亩20~30公斤浸泡10~15分钟。严重的细菌性鳃病蚌按每只可注射0.1%金霉素1毫升。
2、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水霉病由水霉菌和绵霉菌引起的一种蚌病。病因主要是由于操作不当擦伤蚌体,霉菌侵入蚌体的伤口所致。
症状发病初期,肉眼难以发现,严重时患处组织肿胀、坏死,可见絮状菌丝。患处常附着大量的污物,严重地影响到蚌的呼吸,最后窒息而亡。
防治手术开壳固塞后,先用整鳃板将鳃瓣轻轻从外套膜一侧推到内脏团上,以免植片、核作业损伤鳃瓣而受污染;伤口最好用抗菌药涂擦。治疗方法可参考:全池泼洒0.2~0.5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间隔2天后再用1次,每次用药24小时后适量加注新水,若养蚌池已有套养食用鱼的话则禁用该药。
3、原虫寄生
原虫寄生主要由纤毛虫、斜管虫、车轮虫等而引起,特别是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蚌更容易发生。
症状目检可见鳃上有白点,使用显微镜下观察病灶组织可见到原生虫虫体。
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改良水质;河蚌在放养前、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在发病季节、定期泼洒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治疗方法可参考:用4%食盐或4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病蚌5分钟;水体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消毒。
4、萎瘪病
萎瘪病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或混养鱼类过多,而导致饲料生物量不足所致。或由于水体的pH值、溶氧等长时间对珠蚌生存的不适,导致撮食下降所致。
症状病蚌的贝壳体生长停止,生长年轮间隔变小,内脏团萎缩干瘪,闭壳肌张驰无力,导致珍珠质分泌失调。
治疗本病为非传染性疾病,不会出现大量死亡,但珠蚌生长迟缓,影响产量和效益。治疗方法可参考:将其迁移到新的水域中养殖;捕出过多的混养鱼类;补充肥料、饲料、调节水质。
5、水肿病
一般被认为是水肿病属的营养性疾病,多是因为水体中所含钙量不足,导致蚌排泄功能失调所致。
症状发病初期蚌壳的后端微开喷水无力,病重时喷水孔只能滴水,外膜的中央膜因积水而高鼓呈流动状的水泡无法排出,边缘膜呈波浪状鼓胀,刺破水泡后流出淡黄色且有腥臭味的黏液,更严重时病蚌两壳完全裂开,该病常与烂鳃病并发。
治疗一般的预防措施是施用石灰或钙肥来增加水质中的的离子含量。治疗方法可参考:将蚌取下并洗净蚌壳表面的污物,用针轻轻刺破中央膜排出积水,再用1号葡萄糖酸钙配制成0.1%的盐酸金霉素按每只蚌0.1毫升的使用量进行注射,之后将病蚌浸入到1%-2%的盐酸霉素溶液中15分钟,再移至另外无感染的塘中培育,隔天后用相同方法再治疗1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