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追求真理还是追求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商品价值分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人自然不是商品,但在马克思理论(所批判)的社会中,人是可以被异化的。回到正题,题主你问的是价值,还是使用价值呢?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自然是与他对真理的追求呈正相关的;但使用价值不然,即便在真理的道路上行的再远,只要没有直接创造财富,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没有使用价值,你就无法出卖自己(的劳动),进而无法维持生存所需。
■网友的回复
真理从来不和价值背道而驰,所有的真理当中都蕴含着无限的价值潜力。看你有没有能力发掘而已。凡是真的完全没有价值的,那都不是真理,连谎言都不如,纯属臆想。
■网友的回复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哎!肯定有人会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大笑一下,杠去吧,只有你杠的质量可以,参考范围一样,我反到很喜欢你一本正经有质量的讲话。人是复杂的生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几乎都会得出千奇百怪的答案,那当真理遇到价值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真理的定义: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主要的实质理论或强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这些理论提出的观点被哲学家普遍认为能在某些方面应用于由人类交互作用中观察到的事件组成的广泛集合,或者为与人类经验中的真理观念相关的议题提供重要而可靠的解释(因此称为强理论)。
价值的定义: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抽象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评价某一事物就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奥妙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关系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文德尔班把价值当作是一种联系和关系,并认为是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专指人类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即任何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价值,这样,价值就成了联系和关系的代名词,从而混淆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本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情感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意义说”或“需要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意义”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内涵,因此这种观点只能是两个名词之间的“同义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属性说”或“效用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指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这种观点把价值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属性,忽略了主体特性和介体特性对于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劳动量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它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来决定。这种价值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定资本化市场下交易的本质,他是一种特定范畴的价值概念。
“主体性说”或“态度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赋予客体的属性,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种观点把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混淆起来了。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价值的某些外部或内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价值的哲学本质。
真理与价值定义:真理与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亦即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内容,标志着通过实践——认识而实现的主观向客观的不断“接近”。价值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标志着在实践——认识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真理和价值都是客观的,但有所不同。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其内容具有不依赖于主体、排斥个人主观成分的性质。价值的客观性则在于主体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过程及条件的客观性。真理和价值这两个范畴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二重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利用与被利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7页)这里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指一切事物的客观尺度,即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规律。这里的“内在的尺度”是指主体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和规律。事物的客观尺度是人据以接近而不背离客体规定性和规律的东西,也就是使主体趋向于客体的力量,它在哲学中的理论表现就是真理;人的内在尺度是主体据以实现客观事物向自己“接近”并衡量其“接近”程度的东西,也就是使客体趋向于主体的力量,它在哲学中的理论表现就是价值。真理和价值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两个特有的标志。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人应该追求真理还是追求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两者都是我们人追求的。
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分工制,把两者的追求细化了。劳动上的细化,演变成了单位,更具体的为工厂员工等;脑力上的细化演变成了教育,更具体为学校老师等。
所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在追寻真理,创造价值,所以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我们创造的价值不一样,追寻的真理不一样而已,但是我们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创建社会主义,达到共同富裕。
在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上,在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上,也充分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世界和平。
■网友的回复
谢邀!我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人应该追求真理还是追求价值?不追求真理,获得的价值也都是虚的,随时会被戳穿破产。
■网友的回复
我到底是应该玩把英雄联盟还是玩把德玛西亚呢?
人应该追求真理还是追求价值
■网友的回复
价值。
■网友的回复
追求真理的时候顺便获得价值。。
真理为主。。价值是顺便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