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二 )


“君不治 , 则民自治;君无为 , 则民有为” 。 用今天的话来翻译 , 就是 , 有政府 , 无作为;小政府 , 大社会 。
这跟当下世界倡导的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脉相承 , 要知道 , 这可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 所以 , 人类在孩提时代的思维 , 越天真越丰富越有创意越能启迪后世 。
儒家与各派争论升级的焦点 , 更多的集中在一个发生在公元前513年的故事 。 这一年 , 晋国决定将刑法的条款镌刻在刑鼎上“使民知之” , 而这一公诸于众的做法却遭到孔子的强烈反对 。 他的理由是“维护礼治” , 而礼治的核心是“尊尊”(即尊贵、尊崇) , “民在鼎矣 , 何以尊贵?”
德治的手段是礼 , 法治的手段是刑 。 正所谓 , 德治就是以德治国 , 法治就是以法治国 。 我们不禁要问 , 孔子为何要如此严厉地反对法治和刑治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 , 就是 , 用政令来引导 , 刑罚来规范 , 人民不敢犯罪 , 但没有羞耻心 。 用道德来引导 , 礼仪来规范 , 人民不但知羞耻 , 还能自律 。
原来孔子所要的结果 , 是“治标”又“治本” 。 在他看来 , “德”乃“治本”之“方” 。
但在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看来 , 孔子的这一理想设计根本不可能实现 。 其理由 , “利之所至 , 趋之若鹜;害之所加 , 避之不及 。 ”他认为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高压之下必有良民 。
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文章图片
韩非子
韩非子所说的法治 , 实际上也是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 。 为此他甚至不惜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 。 “故明主之国 , 无书简之文 ,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 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 , 以斩首为勇 。 ”无德之德 , 必是伪善;非法之法 , 必为恶法 。 德治与法治之争 , 其实就是礼治与刑治之辩 。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 荀子又是先秦儒家第三位大师 。 他的名言是:“天有常道矣 , 地有常数矣 , 君子有常体矣 。 ”说的是 , 天 , 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季;地 , 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一个君子 , 不会因为小人吵嚷 , 就停止行动 。
荀子眼里 , 道 , 就是规律;数 , 就是法则;体 , 就是标准 。 天有恒定的规律 , 地有恒定的法则 , 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 , 也有恒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君子的常体是什么呢?荀子又说 , “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荀子的学生韩非循着师父的名言 , 行走到了儒家的对立面 , 他在《韩非子》一书中 , 用了大量的方法和案例讲“防范” , 比如人臣欺君窃国的“八奸” , 比如人君丧权失位的“十过”当然 。 这些方法和案例虽然大多在“术”的层面 , 但他的观点却显露无遗 , 根本的在于法 , 即制度 。 他认为有什么样的制度 , 就有什么样的文明 。
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韩非子与儒家的二号人物孟子也有过思想上的交锋 。 孟子说:“恻隐之心 ,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 ”由此产生了以“德”为核心的仁义礼智 。 恻隐之心是谓仁 , 羞恶之心是谓义 , 恭敬之心是谓礼 , 是非之心是谓智 。 正所谓 , 水性向下 , 人心向善 。 只要努力追求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对此 , 韩非子也有不同见解 。 以伯乐相马为例 , 伯乐如果讨厌那学生 , 就教他相千里马;如果喜欢那学生 , 就教他相普通马 。 千里马百年不遇 , 好处来得慢;普通马天天都卖 , 佣金来得快 。 正所谓“君以计畜臣 , 臣以计事君 。 君臣之交 , 计也 。 ”
儒家出道的韩非子并非要与儒家交恶 , 正所谓实现其“自由之思想 , 独立之人格” 。 韩非观点深刻之处就在于 , 人是靠不住的 , 只有靠制度 。 在韩非看来 , 唯一能做的 , 是用制度来防范人们作恶 。 而最为管用的 , 就是“两面三刀” , 两面即赏与罚 , 三刀就是势、术、法 。 这些加起来 , 就是韩非所谓的“法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