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回溯上下三千年中华文明 , 重德传统由来久矣 。 “以德治国”思想的渊源 , 上可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 , 下可接到中国梦的当下 。
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文章图片
殷商时期 , 当国家的雏形出现之时 , 自称是“天”、“上帝”在人间代表的最高统治者 , 却因奴隶的暴动 , 致使“天命改降于周” 。 这一历史大变革 , 使得获得执政权的周王朝最高统治者警醒 , 他们悟出了“皇天无亲 , 惟德是辅;民心无常 , 惟惠之怀”的“天命观” , 并清醒地认识到 , “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 。
也就是从那时起 , “德”在周公那里被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 。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两千多年前治国理政的重要韬略 , 这便是“以德治国”的最初萌芽 。
800年周朝天下被春秋战国所接管 , 人类文明进入空前繁荣期 , 思想、文化和智慧得到极大的释放与张扬 。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 你方唱罢我登场 , 可谓淋漓尽致人尽其才 , 给后世诸多启迪和深思 。
由是 , 便开启了“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 。 可以说 , 春秋战国纵横五百余年 , 其意识形态基本上就是在“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无尽纠缠与较量中 , 翻开新篇章的 。
儒家鼻祖孔子最先提出“为政以德” , 这与周王朝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 所以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们的主张 。 孔子所说的“德” , 就是“仁”和“礼” 。 儒家的“药方”是“克己复礼” 。 最初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 。 仁 , 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 , 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
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文章图片
而对于孔子的这一套仁和礼 , 墨家、道家、法家……均群起而攻之 , 全都反对 。
争鸣最初是从墨子批孔子开始的 , 这是春秋与战国之间的事 。 墨子反对仁爱 , 也反对礼乐 。 他主张兼爱 。 兼爱类似于西方人的博爱 , 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 , 都一视同仁 。 这样一来 , 诸侯间就没有战争 , 大夫间就没有掠夺 , 庶民间就没有残害 , 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 在墨家眼里 , 儒家不过江湖骗子 , 礼乐则既虚伪又无聊 。 《墨子》一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中的“三大批判” , 集中起来可谓“礼乐之批判 , 天命之批判 , 儒学之批判” 。
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背景是 , 孔子所处的时代 , 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此典故出自孔子的学生宰予 。 一次宰予对孔子抱怨说 , 父母亲去世 , 守丧三年 , 时间太长了 。 一个君子 , “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 。 儒家看来 , 礼和乐俱为一体 , 没有乐就没有礼 。 孔子对学生的观点十分生气 , 他说 , 丧期定为三年 , 就因为“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怀” 。 也即是说 , 孩子长到三岁时 , 父母才不抱了 , 反之 , 爹妈抱你三年 , 你不该为他们守丧三年吗?一句话 , 爱必须得以回报 。
墨家学派其兴也勃焉 , 其亡也忽焉 , 并未能真正撼动儒家的根基 。
墨家之后 , 儒家的主要对手是道家 。 对孔子的“德治”主张 , 道家显然不苟同 。 庄子甚至极端地认为儒家和儒家伦理是大奸大伪 。 在他看来 , 一个好的天下 , 是不需要拯救也不需要爱的 。 “相呴以湿 , 相濡以沫”何以抵得上“相忘于江湖”?
高端乳酸果糖■一场“以德治国”的旷世大辩论,两千年前
文章图片
庄子
庄子的见解堪称“无政府主义” 。 这与老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 老子说:“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 ”天地轻贱万物 , 君主无视万民 。 这也应了 , 君无为 , 则民自治;君无情 , 则民自富;君无能 , 则民自由 。 道家认为 , 政府和领导最好不要作为 。 是无德才有德 , 不爱才有爱 , 越治越没治 , 越救越没救 。 老子也认为 , 禁忌越多 , 人民越穷;器械越多 , 国家越乱;技巧越好 , 怪事越甚;法令越明 , 盗贼越凶 。 都是因为统治者太有作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