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吉林」吉林省第四批返吉勇士支援湖北的A、B、C、D( 二 )


“下病危通知书吧!”2月9日 , 疗区接诊了一名新患者 , 检查后医生无奈地对身边护士说 。 患者姓肖 , 81岁 , 有脑血栓后遗症 , 瘫痪在床 , 言语不清;下肢脉管炎 , 糖尿病 , 还有老年痴呆症 , 新冠肺炎呈现呼吸间断性困难等症状 。 患者唯一的亲人——他的儿子也在隔离中 。
“虽然下了病危通知书 , 但只要有1%的希望 , 我们就要做100%的努力 。 ”护士华灵娜说 。 她是接管肖大爷的第一位护士 , 护理肖大爷的是一个团队 , 华灵娜每次下班时 , 都会在纸上清清楚楚地写上肖大爷的血氧情况、饭量以及尿量等等 , 以便大家更好地照顾肖大爷 。
面对危重患者 , 医护人员不抛弃不放弃 , 但困难接踵而至 。 肖大爷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 言语不清 , 护士们听不懂他说什么;给他抽血化验 , 完全不配合;给他吸氧 , 他趁护士不注意 , 拔掉氧气管;喂他营养液 , 他将头扭向另一边……医护人员像对待孩子一样哄着他 。 有一天 , 肖大爷腹泻了8次 , 护士就一直不停地给他换尿不湿 。 大家把他当作重点监护对象 , 每隔几分钟就有医生或护士过来看看他 。
紧急治疗几天后 , 肖大爷没再出现发热等症状 , 病情有所好转 。 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他不吃不喝 , 拒绝打针 , 抽血检查也不配合 , 医生护士、同病房的患友反复劝慰都毫无作用 。
在肖大爷绝食的第三天晚上 , 医生朱志华用刚学到的武汉话尝试和他交流 , 耐心劝导 。 终于 , 他用吸管喝了一点营养液 。 这一点进食 , 把所有人都高兴坏了 。
无论是肖大爷多吃了一点 , 还是多喝了一点 , 甚至是多说了一句话 , 都让医护人员特别满足 , 特别有成就感 。 他们不但上班讨论、下班在微信群讨论 , 就连在班车上也经常讨论 , 每个班车司机都知道这位最难照顾的肖大爷 。
医护人员的耐心细致收到了成效 , 3月19日 , 肖大爷要出院了 。 告诉肖大爷的儿子这个消息时 , 他都不敢相信 , 连连致谢 。
C“花式”护理 , 安抚慰藉——
东北元素缓解了紧张与压力
「平安吉林」吉林省第四批返吉勇士支援湖北的A、B、C、D
文章图片
三分治疗 , 七分护理 。 护士在医疗救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 为了更好地护理患者 , 让他们早日康复 , 护士们想尽办法 , 制定了很多“花式”护理方案 。
医疗队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 , 多数年龄较大 , 武汉方言重 , 沟通起来非常不方便 , 医疗队员就利用休息时间 , 学习武汉常用方言 , 用最短的时间和患者一一熟悉 。 经过不懈努力 , 他们不仅能听懂患者的诉求 , 还能和患者用武汉方言聊两句家常 。 “娘娘 , 过早 。 ”“谢谢姑娘伢 , 你蛮灵醒 。 ”“你蛮快就要出壳了 。 ”护理部副主任伏鑫在查房时 , 与患者开心地交流起来 。
“蛮扎实”“灵醒”“你蛮杠”……这些武汉方言 , 在医护人员的嘴里说得特别地道 , 连患者都称赞他们的武汉方言和医护水平一样“蛮扎实” 。 他们不仅学会了武汉话 , 还教患者学习东北话 。 伏鑫说:“患者没有家属陪伴 , 常常感到孤独、焦虑 , 我们想用特别的方式 , 拉近与患者间的距离 , 既能陪伴他们 , 又能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 ”
“我教您两句东北话啊 , 您有没有哪疙瘩不得劲儿?就是问你有没有地方不舒服?”“我这疙瘩不得劲儿……”一位可爱的阿姨现学现卖 , 逗笑了一屋子人 , “‘疫’战到底”小组护士长肖帅在病房里教患者说东北话 , 让原本气氛沉闷的病房轻松了不少 。
为了帮助患者调节情绪 , 伏鑫将护理人员分成了12个小组 , 各小组分别命名为“战‘疫’佳人”“‘疫’战到底”“‘疫’往情深”等 , 他们还在防护服上写满“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东北名菜 , 吸引患者的注意力 , 并与患者们约定 , 康复后一定要去东北尝尝东北美食 。 他们充分发挥东北人的幽默天赋 , 通过呼吸健康操、学说东北话、猜猜东北菜等互动方式 , 为患者提供身体和精神全方位的照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