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博物馆/历史遗迹/地标对本地人的吸引力没有外地旅客大
家门口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就会一拖再拖,除非是极度爱好者,外地的来了后抓紧时间赶紧去,回去了就没机会了啊,有一种人就是慕名而来的啊。
■网友的回复
1.不知道题主的“吸引力”是什么精确定义,也不知道“吸引力”如何评估,以及“博物馆/历史遗迹/地标对本地人的吸引力没有外地旅客大”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进一步延伸的问题就是,对于博物馆来说,什么是“本地人”?确定“本地”的方法是什么,按户籍?市域?距离?还是什么标准?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题目表述的就只是一个个人观点,需要先说说是不是再问为什么。2.虽然搞不清吸引力是什么,怎么衡量,但是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倒是可以粗略谈谈。从博物馆自身来说,有些博物馆的区域特征是明显的,譬如某省、市、县的博物馆,收藏和展示都以区域内的内容为主,其对观众的吸引力取决于观众对该区域内容的好奇心,对于区域内的观众来说叫“自明”,因为他们往往直接参与对这些内容的评价与定义;对于区域外的观众来说叫“了解”。那么是自明的驱动力大还是了解的驱动力大,就要看城市文化氛围和内容的全国影响力了。有些博物馆可能区域特征不明显,其内容构架是普世/全国的,如果不看国际这一层的话,这类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取决于方不方便观众前来,也不好用本土或者外地来看问题。3.对于观众本身来说,参观博物馆的驱动力取决于博物馆内容和既有知识、审美、价值观的关联性:有些观众喜欢探寻未知,自身条件又好,可能可以全球全国到处去看没去过的博物馆;有些观众喜欢“验证”体验,专注于对某一类问题的思考,时常带着问题或者目的去某一个或某一类博物馆参观——具体评估吸引力,恐怕还要建筑在详细的观众研究之上,不能泛泛而谈。4.增强本地观众的吸引力,无非两个手段:一个是降低本地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成本,譬如专用通道、特殊优惠、建立会员制度、对常来观众的激励等等。另一方面是增加本体观众对博物馆的熟悉程度:举办社区教育活动,进学校、厂矿、企业,在公共场合进行宣传,对口帮扶,和教育部门合作等等不一而足。
■网友的回复
随时可以去的,吸引力肯定不如难得来一次的
■网友的回复
啥叫【来都来了】……PS:黄鹤楼作为游客的我也是没兴趣去的
■网友的回复
你去东北看本地人对雪的反应就知道了
■网友的回复
据经验,博物馆对本地人的吸引力不亚于甚至超过外地人。原因不外乎是别出心裁的临展、宣教活动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体验。
■网友的回复
锦州有个地方叫辽沈战役烈士陵园,里面有个纪念馆,然后很多外地人过来瞻仰革命先烈。有人问我为啥不乐意去,其实吧,不是不乐意去,从小到大每个清明节都会被学校幼儿园拉去一次,至少去了15次了,它又没什么大变化,敬仰之心仍在,但实在是没什么新鲜感了。我想,其它的博物馆、纪念馆也是一样的吧。又或许,这类东西大多纪念的是地理位置在附近的文化之类,从小到大早已耳熟能详,反而没什么兴趣了。
■网友的回复
博物馆:游客流量大,不等于不吸引本地人。抛开北上,苏博,那么多排队的,揣着园林卡逛园子多好;洛阳市博,那么大的广场,放风筝的,带孩子的,看看展览的,生活气息浓厚。历史遗迹:历史遗迹也分很多种,特别遗址类,断壁残垣甚至土堆(城墙)、灰坑,甚至就一块文保碑,非爱好者去干嘛,交通还可能不方便。明故宫遗址相反。。。游客很少,大多本地人。南京石头城本地人下午散步的也很多嘛。地标:这不就是拉游客的吗。。。亚洲第一喷泉、亚洲第二喷泉、世界第X高楼。顶多外地朋友过来带着逛逛。。。
■网友的回复
双十一做活动半价门票或者生肖年半价
推荐阅读
- 你为啥爱北京
- 为啥有些知识自己思考时很清楚,但是给别人讲的时候却讲的没有那么清楚
- 为啥贵州羊肉粉没有像广西螺蛳粉一样名扬全国
- 为啥骑行318有的人可以有很多感受,也有人会没有感觉!心灵之旅到底要咋旅
- 为啥人类会对一些刺激性比较强的比如辣椒、酒、碳酸饮料“上瘾”
- 为啥人经过大的变故之后就会明显感觉没啥朋友了
- 为啥一个人可以很无私,但人类却是自私的
- 为啥甩手功能治疗癌症?
- 北京有哪些与近现代相关的历史遗迹?
- 男人为啥找有钱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