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大多数人退休后没啥爱好

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爱好呀。我爹就把他的年轻都献给工作了,下班就是看看电视,实际上也没看进去,就是放松一下脑子。我都可以想象他退休了也是一个有失落感的无聊老头。
■网友的回复
-意识形态的缺乏。从物质匮乏、思想封闭年代过来的人,真不敢要求太多,这样的生活已经对他们来说是200%的好了。往往阻挡自己前进步伐的借口就是:都六十多了,再不享受就享受不到了;催你们生娃的潜意思就是“无聊死了,有个孙子能解闷。”-
■网友的回复
年轻时候都是为了生存,没有个人追求,有追求的老了忙死了谁还看孩子
■网友的回复
【为何中国大多数人退休后没啥爱好】 想说『大多数』这个说法本身不一定成立,我们时常在街上看见遛鸟打拳唱戏跳舞的大爷大妈,还有钓鱼养花写字画画玩乐器的老人家,再加上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我们从何判断这些是少数人啊。然后爱好这个东西自然跟年代有关,生于解放前经历了战争饥荒大跃进和文革的这一代人,且不说物质匮乏,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被灌输了以公为大,个人靠边站的理念,加上他们中有很多在年轻的时候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像我爷爷奶奶就没什么假期,开会动辄到晚上十一点),好不容易有点爱好还被打上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标签,确实难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从外部环境来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确实是封闭和贫乏,因此可以看到老人家即使有什么爱好也大多是中国本土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前面说的都是客观因素,从主观来说,很多中国人被教育出了"凑合着过吧饭都吃不上了玩什么爱好呀那些能当饭吃?"或者"好好学习少玩物丧志"这样的想法来压制个人的爱好,而且这个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因此不止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依旧有一部分没有自己的爱好。还有一个可能存在的原因,是麻木,一个人不会没有自己的情感喜好,类似我喜欢狗不喜欢韩语歌的倾向多少会存在,如果一个人无从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类事物,他很可能麻木了。我真的觉得年代和物质条件不是决定因素,而且一个没有麻木没有丧失自我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也可以重新养成爱好,像我姥爷,年轻没有条件和精力发展爱好,在退休后爱上了收集奇石,现在已经是我们本地一个什么石头协会的权威了;我爷爷从年轻到现在一直有阅读和看报纸的爱好,还喜欢骑车、看谍战片,老了还爱上了摄影;奶奶喜欢看电视喜欢逛街还喜欢研究新菜式,年轻的时候她也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知道爱好和习惯不一样,习惯是出于多年来的行为促成自己继续这样做,爱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让自己这样做,我更愿意相信,我所接触到的老人家,他们是真的热爱自己所在做的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网友的回复
所以我们十八线小城的老年大学才会如此火爆没有爱好不要紧,退休后可以培养一个爱好,书法,钢琴,广场舞等等,多了去了,总比窝在家里等着抑郁要好的多旅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年分几次出去走走,把年轻时落下的补起来。作为儿女,多多支持,少拖后腿。
■网友的回复
因为很多老人都去帮儿女带孩子了,哪有时间爱好?我爸妈不带孩子,孩子我自己带!他们现在除了以前的爱好,还爱旅游,都快绕地球一周了!所以啊,这问题要我们做子女的自我检讨!
■网友的回复
爱好是要花钱的!你以为!
■网友的回复
退休老人由于长期上班需要很好的调节休息
■网友的回复
题主现在问到的这些退休人士,依当前中国政策来看,应该都是60~80岁的人士。逆推回去,也就是1930~1950年间出生的人。兴趣的培养,在我看来从小就会产生影响,比如我从小学习小语种,现在就会有浓厚的语言兴趣爱好。但题主想一下,这一代人,他们的童年,或者青年时期是1940~1970年间。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城市户口,大院子女外,其他人应该很难接触到艺术这码子事吧。大多数人都在忙建国,忙三大改造,忙炼钢,忙农作,忙生娃,忙内斗!多少题主所认为应该有的爱好的大师,不都在那十年间,羽化而登仙了嘛!那个年代的人们已经固化了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为子女付出一切,苦一点无所谓。于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忙了一辈子了,好不容易能闲下来看看电视,跟儿孙一辈唠唠叨叨了,题主又硬是希望他们可以去写书法,跳广场舞,上老年大学,进黄昏恋,等等!他们不是不想,他们也不是不愿意,而是因为他们老了!一个“老”字在我们看来或许还很远,但对于那一辈人来说,已经是天堂之门在招手的信号标志了。在题主看来的这些唠叨,这些闲适,对你而言可能不是什么兴趣爱好,但在那些爷爷奶奶看来,那就是最快乐的兴趣。试问所有人,难道看到儿孙满堂,子女有成,成家立业,家庭和睦美满,你不开心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