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元稹写的墓志铭把杜甫捧红的吗


「杜甫」是元稹写的墓志铭把杜甫捧红的吗
文章图片
「杜甫」是元稹写的墓志铭把杜甫捧红的吗
文章图片
「杜甫」是元稹写的墓志铭把杜甫捧红的吗
文章图片
「杜甫」是元稹写的墓志铭把杜甫捧红的吗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 数千年间各类人才济济 , 仅以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举例 , 被尊为圣的有:文圣孔丘、武圣关羽、兵圣孙武、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在灿如群星的历代诗人中 , 为啥只是杜甫被尊为诗圣 , 而不是李白、白居易等其他著名诗人呢?
说来话长 , 聊聊杜甫被尊为诗圣的过程 , 对研究杜诗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诗歌大有裨益 。
(一)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的第十三代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 。 爷爷杜审言是修文馆直学士 , 唐初诗人 , “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 父亲杜闲一生为官 。 生母清河崔氏很早就去世了 。
杜甫受他爷爷的影响较大 , 从小聪明好学 , 颇有才华 。 由于是仕族出身 , 青少年时期生活比较滋润 , 好比不差钱的现代驴友 , 经常在外出游 , 结交了不少名士诗人 , 其间参加科考落第了也不在乎 。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 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 , 自己年龄的逐渐增加 , 他吃了不少苦头 。 天宝六年(747年) , 35岁的他好不容易再次遇到科考的机会 , 殊不知奸相李林甫玩了个“野无遗贤”的阴谋诡计 , 他又一次榜上无名 。
此后他客居长安多年 , 受尽冷眼和心酸 , 有次来了个当官的机会 , 但他又不愿意做那种管理兵器仓库的小官儿 。 就这样 , 使得其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 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 连小儿子也被饿死了 。 “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当上左拾遗 , 又因替房绾说话失去了时任皇帝唐肃宗的信任 。
公元759年 , 对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的杜甫 , 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行程 , 先后在成都、夔州等地艰难的生活 , 接受过严武、高适等朋友的接济 。 58岁时在穷困潦倒中病逝 。 身后留存世间诗歌1500多首(另一说1400多首) , 散文和赋20余篇 。
(二)43年后遗骨回乡
杜甫生前有自知之明 , 就如他在《梦李白二首.其二》所述:“千秋万岁名 , 寂寞身后事 。 ”
他在身前 , 同时代人出了本《河岳英灵集》诗歌选编 , 没有用他的一首诗 。 他死后不久 , 又出过几本当代诗人的作品选编 , 同样没他份 。 简而言之 , 他身前及身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 始终名不彰声不显 。
其后辈虽然都是寻常老百姓 ,但他的孙子杜嗣业 , 是个性格倔强、办事认真之人 , 为爷爷“叶落归根”是他的夙愿 。 千方百计筹集到旅费后 , 杜甫逝世43年的那年 , 杜嗣业肩背装着爷爷遗骨的褡裢 , 携带着爷爷的诗作遗稿 , 从湖南耒阳出发 , 到河南首阳山去安葬爷爷的遗骨 。
让逝者“入土为安”、写墓志铭和立碑 , 是古代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 , 找位有影响的人来写墓志铭是丧家缅怀和颂扬逝者的愿望 。 杜嗣业一路风餐露宿的辛苦限于篇幅不赘述 , 途经湖北荆州时 , 恳请在此作官的元稹捉笔 。
杜嗣业找元稹捉笔的原因 , 其一、元稹年少时就有才名 , 是著名的中唐诗人、文学家 , 入仕后曾一度拜相 , 系当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其二、杜元两家系大同乡 。 两家的籍贯分别是河南的巩县和洛阳;其三、认为元稹带有讽喻性的乐府诗 , 其关心民间疾苦的深邃之意 , 传承了杜甫的文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