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两大政治家:王安石和司马光, 到底谁更懂经济?

王安石变法 , 国富不等于民富
富国、强兵 , 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 。正是因为他的方案 , 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 , 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 。在当时 , 收回燕云十六州 , 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 , 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13条举措 , 其中6条和理财有关 , 2条兼具理财和强兵的功能 , 另有2条直接与强兵有关 , 剩下3条则与选拔人才有关 。
先来谈谈理财 。变法措施中 , 争议最大的当属“青苗法” 。每年农历的2月到5月 ,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 农民要播种 , 又要交税 , 手头就会很紧张 。这个时候 , 他们会向一些富农借贷 , 并支付高额利息 。王安石的思路就是 , 让政府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要 , 从中收取利息 , 半年20% 。这个利息虽然看上去挺高 , 但实际要比富农向贫农要求的更低 。王安石此举就是把富农从市场中挤压出去 , 让国家获得这个市场的利益 。
还有一个“市易法” , 就是商人可以抵押田宅或金帛 , 向国家借钱 。王安石有这样一个提法 , 国家之所以财用不足 , 就是缺少理财的人才;如果善于理财 , 国家是不会缺钱缺军费的 。
【】宋朝两大政治家:王安石和司马光, 到底谁更懂经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到了执行层面 , 这种政策设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司马光是很早发现变法弊端所在的官员之一 , 也是变法的反对者 。他指出 , 青苗法的法令一出 , 看上去是降低了借贷利率 , 实际上可能诱发过度消费 。第二点 , 之前富人和穷人之间如果发生了借贷纠纷 , 可以找官府解决问题 。但现在 , 官府自己放贷 , 老百姓找谁呢?这时候 , 情况就变成:官府又当球员 , 又当裁判 。第三点 , 因为官员之间的政绩竞争 , 他们会想方设法让民间多借贷 , 这就可能造成强行摊派 。比如 , 当时福建的一个小小的贫困县 , 借贷比率居然高达70% 。
司马光早就看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想主义成分 。在整个变法实施过程中 , 官员的政绩将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为了政绩摊牌式的政策推行 , 为平民百姓带来的是利益还是负担?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
王安石变法的确是让国家收入增长了 。青苗法实施一年后 , 得到了300万贯的收入;市易法得到150万贯收入 , 免役法年收入800万贯 , 三项叠加 , 政府收入较前一年增长20% 。但是百姓不堪重负 , “饥寒流离” , 社会舆论纷纷指向王安石变法 。
“反对派”司马光真的不懂经济吗?
在宋史里 , 司马光是一直和王安石对着干的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 。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司马光根本不懂经济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
司马光有一篇文章叫《论财利疏》 , 就是谈论他的财政改革方案的 。其中比较核心的一条就是 , 所有财政官员都要专业化 。司马光不是不懂财政 , 只是他比王安石看到更多的东西 。在王安石看来 , 国家财力不足 , 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才 。而司马光则认为:“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 , 民皆为盗 , 非国之福” 。他的意思就是 , 善于理财的官员不过是搜刮民脂民膏 , 百姓穷了就会干坏事 , 对国家发展不利 。王安石不同意 , 他说 , 善于理财的话 , 不用加重税赋 , 国家政府也会有很大财富 。司马光认为 , 天地之间的财富是一个定数 , 要百姓富足 , 官府就必须让利 。
【】宋朝两大政治家:王安石和司马光, 到底谁更懂经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很多人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 , 也是从这里来的 。理由是 , 政府应该想办法增加财富 , 把整个蛋糕做大 。但蛋糕做得再大 , 国家富有和百姓富有之间 , 就一定是正向关系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