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三 )


所谓“六材” , 顾名思义 , 便是制作“弓”时所需要的材料 , 主要可以划分为“干、角、筋、胶、丝、漆”等六种 。
“干”指的就是制作弓的“木材”、“角”是被制作成薄片状的“动物角”、“筋”是“动物的肌腱” , 诸如我们常说的“牛筋” , 便是古代制作“弓”时的首选 。
至于“胶” , 则是用兽皮、或者鱼鳔等熬制而成的用于粘合干、角、筋的“胶水”;“丝”和“漆”相信大家也应该都清楚 , 就是一些牢固的丝线和能防止雨水、风沙侵蚀的“漆” 。
不过古代的漆都是从“漆树”上采集制作而成的“天然漆” , 跟现代常见的由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合成油漆”还是有点不同 。
其中“干、角、筋”三种材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弓”的“性能” , 即主要是为了提升“箭”的射程和射出之时的爆发力 。
“胶、丝、漆”则主要是为了给“弓”提供保护 , 以便让“弓”能够长期的保证弹力 , 提升耐用性 , 也就是让其可以使用的更久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手持弓箭的蒙古弓箭手
值得一提的是 , “弓”的整体制作方法 ,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 , 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 所发生的变化也基本都是因为时代变迁以及各地环境差异而导致的“材质”以及“细节”上面的变化 。
就好比在当时的南方地区 , 就会以“竹子”等韧性较强的木材为“干” , 北方则会以“桦木”等硬实木为“干” 。
相信大家单从这些案例上面 , 其实就已经足以看出“弓箭”的复杂了吧?你要说“弓箭”简单 , 确实也简单 , 随便扯两根树枝、绑个绳子就能做成弓箭 , 但要是想做出真正能够应用到战场上的弓箭 , 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制作工艺上 , 其实都具备着很高的标准 。
正如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曾说的 , “弓、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 , 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 。 ”
试问 , 如果“弓箭”在古代冷兵器行列中比较鸡肋的话 , 古代人又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的将“弓箭”一次次的更新迭代呢?只是单纯的为了显示科技的进步?显然不可能 , 古人看中的 , 正是“弓箭”在战场上所能发挥出的重要军事作用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冒顿单于示意画像插图
“弓箭”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诚然 , 单纯的一个人在战场上使用弓箭确实作用不大 , 杀伤力比不上长矛、战刀这样的冷兵器来的直接 , 浪费的力气还不小 。 而且由于“箭”在空中会有一定的滞留时间 , 所以对于身经百战的士兵而言 , 躲一支箭并不算难 。
但如果是一千人、一万人、甚至十万人一起使用“弓箭”呢?
东灭东胡 , 西逐月氏 , 南吞楼烦 , 麾下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匈奴人“冒顿单于”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案例 。
虽然也不排除匈奴在“骑兵”方面的机动性优势 , 但是正如冒顿单于曾说过的 , “汝等看我鸣镝所射 , 便当一齐射箭 , 不得有违 , 违者立斩 。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万箭齐发”示意插图
他之所以如此重视“弓箭手”的“齐射” , 就是因为一个人射出的箭或许能被躲掉 , 但一万人齐射之时那“万箭齐发”的场景 , 密密麻麻如同下雨一般的“箭雨” , 大家告诉我怎么躲?
即便受限于弓箭手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弓箭自身攻击力的限制 , 可能无法正面穿透古代士兵身上所穿的盔甲 , 但总会有一部分“箭”会在机缘巧合之下射中古代人为了行动便利而刻意忽略掉的腿部以及胳膊等防御薄弱部位 。
虽然无法立即致死 , 但降低其整体行动能力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 要不在古代 , 又为何会出现诸如“橹楯”以及“立牌”等“大型盾牌”呢?明摆着就是为了预防敌人在开战之前二话不说先来一波“万箭齐射”的威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