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释名.释兵》中记载 , "剑 , 检也 , 所以防检非常也” , 作为古代冷兵器短兵之祖 , 其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把“青铜剑”以后 , 就受到了很多王公帝候、文士侠客、甚至是商贾庶民的欢迎 , 以至于还给其赋予了一个“百兵之君”的美誉 。
想必大家对青铜剑多少也都会有些了解 , 虽然其硬度相对于西周时期出现的“铁剑”要更硬 , 且更容易长期保存 , 但却没有铁剑所具备的“韧性” , 所以在战场上往往很容易被折断 。
不过由于西周时期的“冶铁术”刚刚出现 , 虽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制造的条件 , 但是在解决“硬度瓶颈”的技术上还未得到有效的突破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玉柄铁剑示意插图
所以“铁剑”的数量往往十分稀少 , 一般都是用作于“装饰剑” , 就好比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的“玉柄铁剑” , 经考古专家检测后发现 , 其中的“含碳量”很低 。
而“碳元素”又是决定物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 说白了就是“含碳量”越高 , 物质就越硬 , 但是相应的也会更脆 , 韧性更低 。
这也就意味着“铁剑”虽然具备比青铜剑更好的韧性 , 可是硬度却“偏软” , 根本不适合用于实战 , 否则实战时一甩就弯 , 那不是闹笑话吗 。
故而直到西汉时期 , “青铜剑”一直都是“战场使用剑”的主流 , 直到钢铁冶炼工艺在西汉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 导致“汉代铁剑”或者说是“汉剑”问世以后 , “青铜剑”制霸战场短兵的情况才算出现了改观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水利风箱示意画像插图汉剑的兴起
因为“汉剑”采用了更新的铸造工艺 , 自公元31年“水利风箱”被聪明的古代人发明问世以后 , 铸剑师便将其利用到了铸剑过程当中 , 也就是利用“风箱”提升了“炉温” 。
如此一来 , 原本一直处于800~1000℃炉温下锻造的“块炼铁” , 便可以在锻打时因为有了更高的温度而排出更多的杂质 , 从而使得其成分在不断的锻打之下变得更为“细密均匀” , 甚至出现细化晶粒 , 极大的提升了原材料的“硬度” 。 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 , “取精铁锻之百余火 , 每锻称之 , 一锻一轻 , 至累锻而斤两不减 , 则纯钢也” , “百炼钢”之名也正是因此而来 。
当然 , 也不可能每制作一口“汉剑”都全部采用百炼钢 , 毕竟制作“百炼钢”的过程太过繁琐 , 必须得将“块炼铁”不断的加热、锻打、折叠 , 如此往复百次 , 方能得到一块千锤百炼的“百炼钢” , 而且是越到后面越难 。
所以只用“百炼钢”来打造汉剑的话 , “成本”上肯定还是扛不住的 , “九炼”、“三十炼”、“五十炼”、“七十二炼”等多种规格也正是因此而衍生 ,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大规模装配军队的需要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越王勾践剑
而且由于汉剑可以在同等成本下将“剑身”打造的更细更长 , 无疑也突破了青铜剑受“韧性不足”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剑身长度过短”问题 。
就好比久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 , 其长度也不过仅有55.6厘米 , 现在所发现的最长的青铜剑也不过91厘米 。 但是“汉剑”分类中的短剑 , 就已经能够做到50~70厘米 , 更是不乏最长能达到160厘米的“超长剑” 。
还有更夸张的 , 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 , 还曾于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打造了一口长近3米的“剑” 。 当然 , 那已经不是为了御敌了 , 而是为了“镇山” , 被当成了“礼器”来使用 。
俗话说的好 , “一寸长一寸强” , 在古代战场那正面对抗的情形之下 , 剑身的加长无疑就能够更大几率的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 而“青铜剑”却只有通过加宽、加厚剑身才能做到整体长度的勉强加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