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将军夜引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卢纶”曾写过这样一句诗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寥寥十字 , 却向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当时那金戈铁马、山河动荡的时局 。
与此同时 , 亦是从侧面间接描写出了“弓箭”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 正如我们现代每个小男孩的“神枪手”之梦一样 , 想必在古代 , 每一个小男孩的心中同样也都具备着一个“神箭手”之梦吧 。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弓箭”说白了不就是一根木头加一根弦 , 然后再加一根木头就成了吗 , 就连小孩子都能轻松的制作完成 。
如果不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落后 , 受伤后会有着很大的感染风险 , 弓箭定然还没有长矛、战刀等冷兵器来的实在 。
诚然 , 从整体结构上来讲 , 弓箭的整体结构确实相对简单 , 威力也要视使用者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的材质、制作工艺而定 , 相对于长矛、战刀等冷兵器 , 如果作为单兵武器使用的话 , 确实看起来十分鸡肋 。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 , “弓箭”能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传承至今 , 经历了数万年的时代变迁却还能经久不衰 , 真的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事实上 , 弓箭“并不简单” , 或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之为“简单与复杂”的集合体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峙峪遗址中发现的小石簇
弓箭为原始人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就像1963年考古学家在山西“峙峪遗址”发现的一些“加工比较精细的小石簇” ,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 这些“小石簇”无非就是一些用“薄燧石”制作而成的“小石头” , 而且边缘相对当时被原始人用来切割的石制工具而言 , 也谈不上锋利 。
但是 , 这种“小石簇”却明显具备着“锋利”、“尖头”以及“形状相对周正”的“箭头”特征 , 而且其与“尖锐部分”相对的另外一边以及侧面 , 还专门被原始人加工出了可以固定在“木杆”上的“凹槽” 。
如果用“箭”的结构相对比 , 这些小石簇侧面以及相对平整部分的“凹槽” , 恰好正是可以将这些“小石簇”固定在“木杆”上的“簇座”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旧石器时代人类用弓箭围捕野马
再加上“峙峪遗址”又是距今约2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 , 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28000年前 , 人类就已经发明出了“弓箭” , 甚至还有可能更早 。 否则原始人做这些“小石簇”又是干嘛用的?
毕竟用来切割食物的话 , 这些“小石簇”明显就太小 , 用来装饰又太过尖锐 , 而且明显也没有贝壳、骨头之类的好看 。
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过着的还是以“狩猎”为主的生活 , 也就是说 , 有了对“弓箭”的应用 , 无疑就可以大大降低原始人在狩猎之时被野兽反击的威胁系数 。
原始人可以站在远处就轻松的用弓箭击倒野兽 , 甚至是天上的飞鸟 , 水中的游鱼 , 不但更为安全 , 而且也大大扩充了原始人的食物来源途径 。
换言之 , 弓箭在旧石器时代 , 甚至是后来的新时期时代 , 实则都是原始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生存工具” , 可以大大提升原始人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存能力 。
『见史简谈』一曲传承数万年的战争史诗,简单与复杂并存的“弓箭”
文章图片
农耕社会示意蜡像
“弓箭”被应用于战争
继而随着时间的变迁 , 到了封建时期以后 , 由于人类已经从相对原始的狩猎生活逐渐完成了农耕社会的转变 , 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 不再是以前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 , 可以通过发展“自然经济”来获得生存资源 。
弓箭也看似是失去了其所能为人类带来的“生存保障”意义 , 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因为“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 不再只是几人亦或者几十个人打群架 , 而是动辄成千上万人的大型战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