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两场死亡后,我给自己写了遗书

经历两场死亡后 , 我给自己写了遗书经历两场死亡后,我给自己写了遗书
武志红作者 | 冰千里来源 | 冰千里ID | bingqianli52001我最近经历的死亡疫情爆发前半年 , 我就在经历周围人的死亡 。有个亲戚在床上躺了多年 , 最终没捱过这个冬天 。他的葬礼很隆重 , 完全按照我们老家风俗进行 , 在子女的悲恸中 , 这位父亲走的体面而庄严 , 这让生死之别变得足够完整 。还有个亲戚却走得很突然 , 中午还在做饭 , 下午就倒在了床上 , 再也没能起来 。我是傍晚赶到的 , 种种原因她至亲的人没能来 , 大概有30分钟 , 我独自和她在一起 。老太太像是睡着了 , 我摸了摸她的手 , 依旧很软 , 一阵巨大悲悯升起 , 我随手摘下手上的佛珠 , 一边转动 , 一边安静的望着她 , 我什么都没想 , 只想在她走后那短短片刻 , 能有人陪伴 。仅仅过了几周 , 我又再次和每个人一起 , 经历着病毒带来的死亡焦虑 。我知道 , 每个死亡数字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 以及原本完整的家 。倘若平常 , 将死之人可选择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 , 比如倾诉未了心愿 , 有亲人守护身边 , 选择继续在医院还是回到故乡 , 如何安排后事等等 。临终陪护者也同等重要 , 他们耗竭的精力 , 虚弱的体力 , 悲伤的心情 , 以及一切的无助、愧疚和委屈 , 都应该充分表达 。 好让他们内心为亲人死亡做最后准备 。然而 , 特殊时期的死亡 , 简化了所有仪式 , 生者没有足够时间哀悼亡者 , 也没法充分悲伤 , 有人甚至都不能见逝者最后一面 。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殉职 , 妻子蔡利萍护士长追着殡葬车失声痛哭这其实是一种创伤 , 会在以后日子里慢慢浮现 。事实上 , 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考死亡 , 而不是刻意回避 。于我而言 , 每当耳闻目睹与死亡相关的一切时 , 都会陷入长久思索 , 在哲人各种书籍中 , 在以往很多文字中 , 在与来访的探讨中 , 在与体验师或各类小组的交谈中 。我确信:对死亡思索本身 , 会让你更重视自己有限的人生 。02比如 , 重视“在一起”《超时空恋旅人》影片结尾 , 主人公只能很短暂的回到过去 , 回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某个时刻 , 那时父亲还没走 。他回去了 。 一场球赛、一次散步、一个拥抱、一个吻 , 都那么刻骨铭心 , 那么恋恋不舍 。而之前漫长的一生 , 却都因司空见惯而毫不在意 。看完影片已深夜 , 我去女儿房间习惯性给她盖被子 , 女儿出了好多汗 , 我用手轻轻擦拭她额头的刹那 , 突然发现每天和她一起玩耍的我 , 竟好久不这么用心看过她了 。儿子房间灯依然亮着 , 透过门缝 , 望着他复习功课的背影 , 我的眼泪唰一下掉下来 。 就像多年前我从护士手中接过他的那个时刻 。是的 , 我天天同他们在一起 , 但我并没有真的和他们在一起 。许多陪伴都是这样 , 当你坐在孩子课桌旁、当你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 , 当你习惯了枕边人熄灯睡觉 , 你可能并没意识到 , 终有一天 , 几十年如一日的这一切 , 都会被死神夺走 。若现在你正和某个人在一起 , 请悄悄停下手中任何事 , 用心打量你面前这个人吧 , 你会发现 , 或许也好久不这样了 。而且我保证 , 许多感慨会涌上心头 , 感受这些感受吧 , 这才是真正的“相遇”、真正的“在一起” 。03比如 , 重视“分离”太多美好的在一起 , 最终却草草结束、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 就这么莫名的消散在人海 , 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太不重视分离了 , 或许因为它过于感伤 , 让人不能直面 。 但临终之时 , 都会再次回忆起那些人、那些事 。相聚需要仪式 , 分离则更需要 。特别喜欢电影《非常勿扰》中的两个情节 , 一个是离婚典礼、一个是提前给自己举办葬礼 。透过诙谐的台词我看到了睿智与深刻 , 既然结婚需要仪式 , 为何离婚不需要呢?既然新生需要仪式 , 为何死亡不需要呢?我常常想 , 有朝一日知道了死亡期限 , 我一定要亲手操办自己的葬礼 , 邀请想见的人参加 , 哪怕对方拒绝 。我要在活着的时候 , 听到每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对我最真实的情感 , 前提是 , 你要好好活 , 死在我后面 。如果有谁把这当做一个笑话 , 那就错了 , 从我们降生那刻起 , 分离便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 直至死亡 。诸多创伤不是因为没能好好在一起 , 恰恰是由于没能好好别离 。这就是灾难过后创伤持续多年的原因 , 特别是突然死亡 , 比如地震、海啸、车祸、还有当下弥漫全球的传染病 。逝者去矣 , 活着的人若缺失了道别的机会 , 那些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会如影随形 , 应激反应过后 , 大量哀伤就浮出水面 。这就是心理治疗必须要有“分离阶段”的原因 , 让咨询师与来访者尽情讨论分离的点点滴滴 , 即便充斥着种种不舍 。这也正是毕业典礼、葬礼、月台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的心理含义 。好的分离 , 是另一种形式的在一起 , 学会告别 , 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04比如 , 重视“梦想”曾几何时 , 梦想被无情碾压在了琐碎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你只能在歌词中抒发惆怅 , 而环顾当下 , 最要紧的就是还房贷 , 还谈什么理想 。有意义的是 , 当我一次次思考死亡时 , 物质与金钱都变得一文不值 , 浮现最多的除了那些在一起的、分离的关系外 , 就是:我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你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你对当下的人生 , 还满意吗?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 , 还是不得不喜欢?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吗 , 还是觉得那只是个讽刺的笑话?身边有人让你羡慕吗 , 觉得自己也会如此吗?还是仅仅只是羡慕?或演变成双重攻击的嫉恨?你冒险过吗?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或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恋?还是只能在电影中、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泪水?那么现在 , 当你知道了死亡期限 , 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犹豫不决呢?理想 , 就是这样丢失的:就是你觉得生活就应该这样 , 而不是那样 , 就是你觉得时间漫长岁月静好的假象 。而我想告诉你的是:敢思考死亡 , 就敢面对内心最真的梦 , 迈出第一步吧 , 一切流言蜚语只不过是蚊蝇之音 。况且 , 梦想与年龄无关 。05比如 , 重视“原谅”《相约星期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 讲述的是临终的莫里老人和他的学生(作者) , 相约每周二见面的故事 。在他们相约的第十二个星期二 , 莫里含着泪说道:“临死前要先原谅自己 , 然后原谅别人 。 ”两周后 , 他便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世间有最大的牵绊 , 那就是“无法原谅” 。你无法原谅伤害过你的人 , 甚至无数次咒骂他 , 是他带给了你难以磨灭的痛苦 , 是他让你无法从容面对现在 。是的 , 之前我很多文章都去安慰你 , 要接纳自己的不原谅 , 原谅之前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原谅 。但是今天我还要告诉你 , 看似你无法原谅的那个人 , 其实是无法接纳不能原谅他的那个自己 。不是你不能原谅那个人 , 而是不能原谅“当时懦弱的自己” 。事实当时你就是懦弱无助 , 就是受尽折磨 , 难道你不应该走进那个自己吗?别吝啬你的怀抱 , 特别在弥留之际 。除了“弱” , 还有人到死都无法原谅自己的“恶” 。或许你曾经伤害过孩子、伤害过父母、伤害过爱过你的人、伤害过无辜之人、伤害过可怜的小动物 。但大限到来之前 , 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 , 有足够的时间去道歉 。 正如你一直渴望有人发自肺腑的和你说声“对不起 , 我错了” 。而这一切 , 有时不需要语言 , 即便那个人走了 , 你依然会在他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影子、味道、感觉 , 你依然有机会 。有机会去爱别人、有机会被别人爱 , 也有机会原谅 。对自己道歉、对他人道歉 , 便是和解的开始 , 宽恕不同时期的自己 , 是对死亡最大的抚慰 。06比如 , 重视“帮助他人”在你过去的生命里 , 有没有发自内心、不计报酬的帮助过陌生人 , 而你给的帮助 , 恰恰是他需要的?我有过许多 。 其中有3次挽救了别人的性命 , 一次是小时候救了落水的同伴、一次是救了快被冻死的异乡人、一次是救了躺在马路中央的醉酒之人 。我的工作 , 也是在帮别人摆脱痛苦 , 但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伟大 , 因为我也以此谋生 , 并得到了物质上的酬劳 。但我喜欢被需要的感觉 , 那让我本人充满价值感 , 每一个50分钟 , 人性深处交融碰触的悲悯都让我深深迷恋 , 这是我活着的意义之一 。你也一样 , 照顾好自己的时候 , 去帮助更多的人 , 有些无形的气息和能量 , 会在彼此身体中交相辉映 , 洗涤你的灵魂 。有人说 , 真正的死亡 , 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 。而各种形式的助人就像涟漪延绵不断 , 无限延伸 , 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了 , 还有记得他的那些人 , 再把某种无形的东西传递 。在我看来 , 所有的爱都是互相的 , 所有的帮助也是双向的 , 只不过有些显而易见 , 有些埋藏心底 。07比如 , 重视大自然很喜欢《蓝色星球》《人与自然》这类纪录片 , 有时我会被动物和植物的智慧感动到无可名状 , 他们与我们是如此相似 , 在这颗星球上一起进化了几十亿年的所有种族 , 本是同根生 。每天我几乎都要去工作室楼下小公园散步 , 去看那些植物随季节变化而流动 , 会涌上诸多感动 。我大都记得它们的名字和花期 , 我会在它们绽放的时候凝望 , 也会在它们凋零的时候陪伴 , 那些往复轮回 , 就在我把手心放在树干上的时光里上演 , 像极了人生 。我很多思考都是在那里完成 , 很多焦虑也都是在那里缓解 。 我觉得我的一部分就属于那里 。在此 , 我也无力吐槽所有“相煎何太急”的同类们 , 因为死亡终究会让一切物种殊途同归 。一个漠视生命的人 , 可怜大过可恨 , 无论这些生命是否是你的同族 。08我的遗嘱正是对以上的反复体验 , 让我敢面对死亡 , 至少让我敢思考死亡 , 而思考死亡 , 就会更加重体验深度 , 这是良性循环 。是的 , 我不会放弃这些探索 , 即便我可能只是多维空间的一位舞台剧演员 , 即便我整个人生就像楚门的世界 , 或是像海上钢琴师那艘永不靠岸的船 , 或是永无天日的禁闭岛 , 或是某种克隆体 。我依然会努力演好属于“我”的这个角色 , 不是为了给另一个我有个什么交代 , 而是这个角色本就是我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 , 我又一次郑重其事的思考了死亡 , 然后 , 如同《遗愿清单》那两位临终老人一般 , 我列出了自己的“清单” 。我一定要给自己举办葬礼;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死去;我会参与所有和身后之事有关的任何决定;我要好好和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别离;我要宽恕任何时期的自己;我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我一有机会就会和我伤害过的人说“对不起”;我要拿出单独的时间来怀念离开我的人;更关键的:我要重视还没失去的一切:包括正和我在一起的人 , 包括我自己的任何情绪、梦想、愿望 , 以及一日三餐 。若你也同我一样思考死亡 , 并郑重的写出遗愿清单 , 那种感受有可能前所未有 。当然 , 真正的“遗嘱”、“遗愿清单”越具体越好 , 内容一定要详实、情感一定要真挚 , 不能像我上面那样写 , 要这样写:我觉得我伤害过的人是*** , 我想对他说“……” , 然后你要给自己机会真的对他讲 。私密不可公开 , 但你一个人的时候 , 完全自由 。我决定隔段时间就写一份遗嘱 , 列一份遗愿清单 , 并写下任何一切 , 愿你也能如此 , 这会让你不断去思索变化着的自我 。也建议你留着这些“遗嘱” , 等真正弥留之际会派上用场的 , 这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 , 这样的准备越长 , 你就越放得开 , 就越重视自己 。谁也不晓得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 所以 , 拿出本子和笔 , 开始吧!欢迎留言分享你认为可以分享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