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次大陆」青藏高原究竟有多重要?( 二 )


青藏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 。 青藏高原北起昆仑 , 南抵喜马拉雅 , 东自横断山脉 , 西至喀喇昆仑 。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 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4000米 , 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 , 东临中国四川 , 西连克什米尔高原 , 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 , 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 。
西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 。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是西藏高原的核心部分 , 也是喜马拉雅、冈底斯等山脉相接之地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 。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 , 素称“世界屋脊” 。
“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 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 ”
西藏高海拔与不宜于农耕生活的地域特点使其与中原文明继而与世界现代文明相对隔绝 , 新的生活方式在西藏地区推进极为缓慢 , 这既不利于西藏地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扩大的社会分工 , 同样也不利于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 。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更多的还在于它所拥有的独特而巨大的地缘政治意义 , 它辩证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关系;(2)以西藏为重心的中国边地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3)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及中亚伊朗高原国家的关系 。
3
山地之难在于攻 , 平原之难在于守 。 形胜之地 , 当在平原与山地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 不同的山地比例对地区安全及由此形成的区域政治 , 往往起着不同但又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 山地既是平原的障碍 , 又是平原自卫的要塞 。 平原若有恰当比例的山地环绕 , 则会造成更有利的防御条件和更好的安全保障 。
古今大至长城 , 小至碉堡 , 都是平原防御人为设置的“险山要塞” 。 存在于无障碍大平原地带的国家处四战之地 , 攻易守难 。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国家——比如蒙古帝国——扩张而不利于节制 , 这使得其中很少有国家能够通过扩张——过度扩张会透支其国力并使其加速衰落——长期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单一统治;与此相反 , 无障碍大平原 , 如果其物质资源足够丰富的话 , 其地缘政治条件有利于多种战略力量平行共存和均势对抗 。
比如西汉时一个蒙古高原就可容纳匈奴、乌孙、大月氏、康居等部族力量平行共存;一个东北大平原可容纳夫余、肃慎、挹娄、乌桓、鲜卑等部族力量平等共存;欧洲平原占欧洲总面积的60%以上 , 其丰富的资源得以容纳多种(比如法、德、俄等)战略力量长期平行共存和均势对抗 , 但这恰恰又增加了欧洲地区政治板块统一的难度 。
从太空看中国的地形
中国山地占中国土地面积的2/3 ,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和统一性在同一地区合二为一地存在 。 1956年3月8日 , 毛泽东在听取交通部汇报时说:“中国地势比较完整 , 东面是大海 , 西面是高山 , 统一起来帝国主义不易进来 。 ”
随青藏高原的快速崛起 , 中国平原地带进入山地的怀抱 。 如果将与之连体的帕米尔高原即中国古代所说的“葱岭”考虑在内 , 横亘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犹如一道拱形垂天石盾 , 使中国地缘政治结构有了外敌西不能进 , 东不能攻 , 而我人民则西可“依山” , 东可“傍水”的优势 , 中国由此避免了欧洲大平原上那随时背腹受敌的四战困境 。
中华民族总是幸运的:在远洋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 , 中原人民背靠大海有力抵抗着来自西北铁骑的南犯;在远洋技术兴起 , 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从东部海陆侵犯我中国时 , 我们又有青藏高原的庇护 , 在这里中华民族聚集起二次反击的力量 , 并最终赢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 那么 , 可以断定 , 在未来相当的时期内 , 青藏高原对中国安全的终极保护作用是不会改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