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辛:爱产生文化
爱产生文化文/范海辛人类的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历来是众所纷纭 , 莫衷一是 。 虽然如此 , 但仍有一代一代的探索者在孜孜以求地寻找答案 。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 ——文化是人与兽的分界线 , 我们把人定义为拥有文化的动物 。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我认为 , 文化乃人类存在的方式 。 虽然人与文化的定义是互相循环的 , 从逻辑上来说有同义反复、循环论证之嫌 , 但这正说明了二者融为一体、无法分割的现实 。唯物史观认为 , 文化产生于劳动 。 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 古猿为了谋生、为了活下去 , 用下肢行走 , 这样就解放了上肢的双手 , 然后双手就可以用来制造工具 。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 就是文化开始的标志 。这种解释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 , 但随着探索的深入 , 动物行为学家发现 , 许多动物也会使用工具——黑猩猩会使用树枝和石块互相攻击 , 海狸会使用石块砸碎贝壳食用等 , 甚至发现 , 黑猩猩会用某种草的茎秆制成简单的工具以伸入白蚁巢穴 , 像人类钓鱼那样钓食白蚁 , 而且母猩猩还会把制作使用这种工具的本领教给幼崽 。 这说明 , 以制造并使用工具来区别人和动物 , 有可能是站不住脚的 。 要说劳动 , 那么动物终日觅食 , 这是不是劳动行为呢?要说使用工具才算劳动 , 那么人类劳动的环节中 , 有许多环节不使用工具 , 直接使用双手或身体的其他器官 , 那么这些行为就不算劳动了?考古学家是如何区分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呢?他们是靠骨骼化石与是否存在墓葬来区分的 。 我以为 , 这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探究文化发生的另一个维度——死亡 。如何对待同伴的死亡 , 这或许是人与兽的分水岭 。 据说大象对同类死亡后留下的骸骨会有纪念仪式的行为 , 一群大象会围绕骸骨默默行走 , 甚至会用前肢轻轻抚摸那些骸骨 。 但是大象不会用象牙挖掘土坑来埋葬同伴的尸体 , 我们根据大象的骸骨 , 也很难知悉其对同伴的亡故有何种感情 。动物行为学家有对黑猩猩处理同类尸体的报告:黑猩猩有某季节相对固定的栖息地 , 遇有同类病死 , 不会让尸体留在栖息地 , 因为会引来食腐动物 。 所以这些尸体都是由首领拖至远离栖息地抛弃 , 这个过程中它们没有任何的告别、寄托哀思的行为 。 以此类推 , 我们猜测 , 古猿恐怕也是如此对待其亡故者的 。考古学家如何区分智人与古猿呢?看墓葬 。 如果尸骨随意摆放 , 尸骨边无陪葬器物(旧石器工具或有规则排列的石子、贝壳、动物牙齿等) , 则是古猿;如果尸骨摆放有仪规(朝向、姿势)且有随葬器物 , 则为智人 。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有墓葬 , 说明那时的早期智人有了寄托哀思、希冀亡故的同伴还能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 此乃最早产生的文化 , 也是人猿揖别的标志 。这就是从死亡而不是生存这个维度探寻文化产生的作用 。 不是说发明了墓葬的早期猿人没有工具、没有语言 , 而是说你从求生存的维度去追寻文化的起源这条路走不通 , 因为人和动物在求生方面很难寻找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 , 但从对待死亡的态度上 , 这条界线却非常显眼 。 为何会这样?我以为这就是超越 , 是对于动物本能的超越 。 超越本能的意识和行为 , 构成了文化 , 也同时提升了人 。 动物为何没有文化?因为它们不会超越自己的本能 。 所以文化包含着超越的要求与超越的结果 。最近看到网络上有这么一篇文章 , 说人类文化起源于爱 。 其大意是说 , 考古学家发现了古人类的腿骨上有折断后愈合的痕迹 。 由此推断这一定是进化到人类的动物 , 因为所有的动物在腿骨骨折后都难以愈合 , 要能活下去 , 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有同伴照顾可以有食物和饮水 , 还需要同伴的保护能免遭食肉动物的攻击 。 同伴的照顾与保护 , 这就是爱(无论是出于母子、配偶还是同伴) 。 我以为 , 此文的立意可以成立 , 因为爱也是超越性的行为 。 动物有母子之爱 , 但是配偶与同伴之爱很少被观察到 。 雌雄配偶间只在交配时有亲密行为 , 交配完成即各奔东西 。 即便在群居动物里 , 作为首领的雄性也不会去关爱其配偶 , 会在其骨折时悉心照料 。 更不要说雄性首领骨折时 , 其余的雌性伙伴会去照顾关心它了 , 因为这时在旁觊觎多时的其它雄性会立马过来填补空缺 , 将这些雌性作为自己的妻妾 。中国人说百善孝为先 , 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爱产生了文化 。孟子箴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 ,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 但是亚圣的这句话会造成这样的误会 , 好像孝亲护幼是我们的本能 。 实际爱护幼子与孝顺老人二者是不一样的 。 爱护幼子 , 叫“护幼” , 与男女相爱一样 , 是我们人类固有的动物本能 。 我们不仅喜爱自己的孩子 , 而且也会喜爱别人的孩子 。 孝顺父母 , 叫“孝亲” , 却不是我们的动物本能 , 而是我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伦理行为 。 我们看到婴孩都想抱 , 但是看到老人你绝对不会想抱 。孝的观念不是人类从来就有的 , 而是社会进步逐渐产生的 。 人类学家发现 , 东亚北温带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 在地图上都有“老人山”这个地名 。 考察下来才知道 , 在古代多一个人吃饭都会对族群生存造成很大压力 , 所以北温带的居民每到冬天来临之前 , 都会把老人背到深山老林的某个地方放下 。 如果第二年开春这个老人能活着回来 , 则继续赡养 。 这就是遗弃老人的历史在地名上留下的痕迹 。动物行为学家观察黑猩猩 , 发现黑猩猩与我们人类一样 , 也有护幼的动物本能 , 即一头正在哺育幼崽的母猩猩死亡 , 别的母猩猩会接替哺育幼崽 。 但是孝顺老人却不是黑猩猩的动物本能 。 它们的父母年老体衰 , 其子女不会主动帮扶延长其寿命 , 而是对之无动于衷 , 任其慢慢痛苦地死去 。黑猩猩的这种情况在人类的早期阶段肯定存在 , 老人山就是证据 , 但是后来孝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对此人类学家只能猜测:群体中的某个年轻人突然觉得年迈的父母不该被背到老人山上送死 , 于是尽其所能使自己的父母延寿 。 其后不久 , 这个族群遇到了一场瘟疫 , 此时老人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 因为老人在年轻时也遇到类似瘟疫 , 他们记得是采用山上的某种植物熬汤喝治愈了疾病 。 类似的情况还有遭遇旱灾 , 老年人知道哪里能找到水源 。有了孝观念的族群与周围没有这个观念的族群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 于是孝敬而非遗弃老人的文化形成并传播开来 , 凡抵制这种文化的族群部落就都消失了 。由此我们推测 , 孝亲成为伦理基石 , 首先在于老人的经验 , 这种经验带来生存的效益 , 因而演化成了族群的行为准则 。 孝亲观念来自哪里?来自爱 , 所以爱而非仇恨 , 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 。那么人类的爱又是从何而来的?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 如果你信仰上帝 , 你会相信 , 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 。2020-3-22
推荐阅读
- #复岗#开工率复岗率在稳步提升(政策解读·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 「货物运输」货物运输更畅通(政策解读·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 [南方都市报]深圳一派出所厨房油烟温度过高产生浓烟,无人员伤亡,未发现明火
- 可乐鸡翅j@网贷信用卡逾期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会被起诉坐牢吗?
- 【扣款】购票那些奇葩事儿,同一张火车票在两个购票软件上同时产生扣款
- [铜州网]北流同学合伙做投资生意产生纠纷而闹到法院...
- 【四川新闻网】西昌泸山新产生3公里火线 自贡增援力量通宵奋战
- 湖北武汉:湖北武汉: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 从奇妙的人体控制系统产生的联想
- 佩罗西:川普对疫情拖延和否认已产生致命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