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畅通”回家的路

这些建设者们理应得到来自政策层面更多的照拂 , 更精细化的安置 。请为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畅通”回家的路
雷神山工人施工文 | 梅堂这两天 , 武汉挥泪告别各地援鄂医疗队的一幅幅画面 , 感动了无数人 。 与此同时 , 377名火神山、雷神山工人隔离期满却不能回家的新闻 , 也引发舆论关注 。据《财经》报道 , 火神山、雷神山相继交付使用后 , 相继撤离的一些工人在当地集中隔离 , 截至3月14日 , 最后的377名工人都已经隔离满14天 。但他们既未接到可以返乡的通知 , 也不能离开隔离点 , 隔离结束后将面临失去收入的困境——他们隔离期内可获补助约5000元/人 , 但隔离期满后补助不再发放;同时他们也不被视作“滞留人员” , 享受不到300元/天的专门补助 。 经过多方协调 , 当地至今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 , 为了助力“火神山”“雷神山”两个医院的建设 ,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工人“逆行”来到武汉 。 最终两座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 , 仅用了10天 。 而这惊人的“中国速度”背后 , 是一个个建设者的无畏付出和滚烫赤诚之心 。彼时疫情汹涌 , 武汉医疗资源紧张 , 很多病人等着被收治 , 两座在建的医院无疑给了全国民众巨大的心理安慰 。 当绝大部分民众只能“趴窝”在家自我隔离之时 , 这些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工地上日夜劳作的工人 , 无疑给了民众很多“战疫”的力量 。如今 , 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 , 我们终于迎来了武汉零新增 , 全国疫情总体向好的局面 , 这些曾经的建设者们却遭遇身份尴尬、暂无收入、有家不能回的重重困境 , 这种遭遇让人心酸 。从报道看 , 此前当地对于这些工人也采取了比较妥当的安置 。 无论是提供场所集中隔离 , 还是隔离期给予约5000元补助的措施 , 都极大地保障了这些工人们生命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 。由于工人数量较多且来自不同的施工团队 , 分批撤离周期过长导致政策生变 , 这些客观情况也给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统一管理造成了困难 。 某种程度上 , 这也导致工人们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但无论是他们无法返乡 , 还是他们遭遇“身份困境”被卡在政府补助的序列之外 , 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这些建设者们理应得到来自政策层面更多的照拂 , 得到更精细化的安置 , 而不应是现在这样——走也走不了 , 没法像援鄂医疗队那样 , 在离汉通道封闭后被安排撤离;留也留不下 , 补贴断了 , 生计难以为继 。从常识上看 , 这些常年奔波于建筑工地的工人们能在疫情危急、春节全家团聚的情境下 , 逆行来到武汉 , 确实有些为国纾困的赤诚之心 , 但很多人的经济状况恐怕也不会太好 。 有些人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最大经济来源 , 在没有补助之后 , 他们返乡、复工的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 。 而困在武汉 , 既难回家也难复工 , 显然是事与愿违 。实际上 , 武汉是个懂得感恩的城市 , 这两天刷屏的32张感恩海报 , 就有力地证明了这点 。 在此语境下 , 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武汉的建设者们 , 理应得到更为妥善的安置——让他们安全、畅通无阻地回到家乡 , 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该有的回报 。今天 , 武汉首次确诊病例“零新增”的消息鼓舞人心 , 当下 , 无论是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 还是开展有序复工复产 , 武汉要面对的工作自然是千头万绪 。 但越是这种时候 , 越需要公共治理及时照拂到这些群体的需求 。明确能返乡的大致时间 , 为火神山建设者“畅通”回家的路 , 这不该成奢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