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的泛政治化

清亡 , 中医存废之争骤起 。本应为学术争议 , 可中西医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脱离过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 1913年 , 教育部《大学规程》未将中医纳入近代教育体系 。 翌年初 , 中医界随即组成“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复议 , 遭总统府拒绝 。 1925年 , 教育部再度拒绝将中医纳入大学体系 。 ​1928年 , 西医首提废止中医议案 , 因时政特殊而未获通过 。 1929年 , 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一)旧医注册限至1931年止;(二)禁止旧医办学;(三)报刊不得登载旧医广告 。《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见报后 , 随即遭中医界激烈抗议 。 《申报》和《时事新报》上的左翼文章力挺旧医 , 指议案为“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间接违反三民主义” 。 中医请愿团也利用国民政府内部意见不一的机会四处游说 , 终于促使行政院收回成命 。及至50年代初 , 中医终于迎来了跻身高等学府的历史机遇 。 一方有政治聚力需要 , 一方有学术名分需要 , 中医学院即应运而生 。 北京中医学院 , 上海中医学院 , 广州中医学院 , 成都中医学院 , 这四个中文词组皆首见于1956年各大报纸 。然建院伊始就面临如何才能凑足一个系所应有的课程设置问题 , 光靠阴阳五行和八纲显然不够讲四年 。 于是 , 就有了土洋结合的大拼盘:将有机化学、生化 , 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西医课程引进中医临床专业 , 迄今一半以上是西医课程的结合比例未变 。 2000以来 , 各中医学院新开设的护理、医院管理、医政管理、制药工程等专业实质上学的也是西洋课程 。由此足见 , 中医学院的状况即中医的状况 。 中医学院的未来 , 也即中医的未来 。 随着中医学院的不断西医化和中国政治环境的不断进化 , 中医的未来的确不容乐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