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不耐撞,你们被骗了多少年( 二 )


IIHS灯光照明测试汽车只有在这些项目中至少达到“良好” , 才能够入选TOP榜单[6] 。其中IIHS的“正面重叠碰撞测试” , 可以说相当“苛刻” 。在这项测试中 , 汽车需要以64千米/小时的速度 , 用驾驶员一侧车头 , 去撞击一个类似于墙的刚性屏障 。 撞击的面积 , 也就是重叠部分 , 约为车宽的四分之一[7] 。在其他机构的测试中 , 车头撞击面通常为整个车头 , 或车宽的30%到40% , 而IIHS则将面积降低到25% 。由于这个重叠面比较小 , 所以又属于“正面小重叠碰撞” 。在现实交通事故中 , 尤其是类似于车撞树、车撞车等正面碰撞事故中 ,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 “小重叠碰撞”都占到了20%到30%及以上的比例 。日系车不耐撞,你们被骗了多少年
2017年6月25日 , 河南郑州的一场交通事故中 , 一辆白色轿车撞上了行道树 / 希帕图片社在中国 , 由正面小重叠碰撞造成的伤亡 , 均高于其它重叠率碰撞形式[8] 。由于碰撞接触面积只有车身宽度的四分之一 , 因此冲击力会增大很多 。 如果一辆车安全性不够高 , 一定熬不过这项测试 。市场上畅销的德系车奥迪A4 , 就曾在2016年获得了最差评级[9] 。测试中表现优异的日系车 , 如如今年进入“最佳安全选择+”的日系车“2018丰田凯美瑞(中型)” , 在该测试中表现几乎完美 。测试图显示 , 不论是驾驶侧还是乘客侧 , 经历了剧烈碰撞后 , 车头虽然“面目全非” , 但在安全气囊的保护下 , 位于乘坐者仍然拥有相对宽裕的生存空间 , 受伤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10] 。日系车不耐撞,你们被骗了多少年
经过车身和气囊的双重保护 , 乘客和驾驶员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 IIHS而整个测试中最大的赢家莫过于日系车马自达 , 它在北美销售的全系车型 , 都获得了“顶级安全车”的认证[11] 。这也就意味着 , 一些看起来轻、开起来“飘”的日系车 , 在遭遇碰撞时反而更安全 。“外柔内刚”才是王道不论什么车系 , 从本质上来看 , 防撞设计与其说是保护汽车 , 不如说是在保护人的安全 。日系车虽然简洁 , 但在安全设计方面丝毫不简陋 。比如我们常说的保险杠 , 实际上是包在类似塑料外壳下的防撞梁 , 是汽车碰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屏障 。比起将保险杠加宽加重等思路 , 日系汽车品牌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车内驾乘者 , 甚至车外普通行人的安全上 。具体而言 , 当交通事故发生时 , 其实是对汽车“吸能”能力的一次考验 。汽车从被撞到停下 , 经历了动能分散、消耗的过程 。 除去司机的紧急刹车、地面摩擦力吸收的一部分动能 , 车体变形是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方式 。此时车身的“牺牲” , 是因为吸收了撞击产生的能量 。日系车不耐撞,你们被骗了多少年
车体变形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 / IIHS碰撞测试如果能量得以通过车身完全分解并传导出去 , 就会尽可能少地传导给车内车外人员 , 以减轻人身伤害 。但如果汽车本身不足以消耗这些动能 , 那么人体就会被迫吸收 , 从而导致人员伤亡 。想将把车内驾乘者和车外行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 汽车保险杠上的吸能块功不可没 。吸能块作为保险杠的“助手” , 利用其自身变形产生的回弹力 , 来消解或缓解汽车撞击所产生的能量 。一些日系车生冲撞之后之所以会露出泡沫 , 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造假” , 而是由于采用了泡沫式的吸能块 。泡沫材料的优势在于 , 质量相对金属轻 。 比起发生碰撞时“硬碰硬” , 泡沫能够通过自身弹性或结构变形 , 在保护车内驾乘人员之余 , 减轻对行人 , 尤其是腿部的撞击力[12] 。吸能块还只是汽车前端保险系统的一部分 。 除此之外 , 汽车的“骨架”用什么材料搭建、以什么结构搭建 , 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溃缩式车身就具有很好的吸能作用 , 并且在日系车的设计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比如丰田的GOA车身技术(Global Outstanding Assessment , 全球顶级评价) , 就是为了确保车辆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中 , 尤其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中 , 车内人员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13] 。在这项技术中 , 为了在碰撞中保护车内人员 , 整车通常会采用不同强度的金属材料 。 被撞变形时 , 车辆前部和后部通过压皱来吸收撞击能量 , 从而为乘客提供缓冲时间 , 并减轻冲击力[14] 。日系车不耐撞,你们被骗了多少年
丰田的溃缩式车身可以吸收冲击力 , 有助于减少碰撞造成的损害 / 丰田中国遭遇侧面撞击时 , 高强度的车身 , 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支柱和地板横梁 , 都能够成为保护乘客的有力屏障[15] 。本田独有的碰撞安全技术G-CON(G-Force Control Technology , 安全防护车体)也采用了类似的车身结构 , 目的也是控制自身冲击力 , 在自我保护的同时 , 降低对其他车辆的伤害 。后来 , 基于这项技术 , 本田又开发出一种“兼容性车身结构” 。 当车辆与比自己“体格”更大的汽车相撞时 , 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吸收能量[16] 。得益于日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丰富研究和经验 , 在一些日系车上 , 安全气囊不仅能从正面弹出 , 而是全方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