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与苏轼:最经典的几首词,原来是写给这几人
来源:文史道秦观 , 是苏轼的粉丝 。 秦观出道的时候 , 苏轼已经名满天下 。秦观倾慕苏轼才华 , 偶然的机缘两人结识 , 秦观便拜在苏轼门下 , 成为苏轼最得意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 其他三位也是赫赫有名 , 分别是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lei) 。秦观公元1049年出生 , 比苏轼整整小了一轮 , 12岁 。 两人虽有师徒之名 , 却更是亦师亦友的好知己 , 相敬相惜 , 互相敬慕 。 苏轼笔风以豪放见长 , 而秦观被称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两人政治意见高度一致 , 都是站在革新派的对立面 , 中晚年相继被贬颠沛流离 , 秦观比苏轼早一年去世 , 苏轼哀伤不已 , 曾发出“少游已矣 , 虽万人何赎”的沉痛哀叹 。
01“山抹微云君”秦观祖籍会稽 , 今浙江绍兴 。 唐安史之乱时 , 祖辈从会稽迁徙到江苏高邮 , 1049年出生于此 。 秦观少时聪慧 , 学有所成 , 年轻时曾游历江淮吴楚之地 , 留下了不少绚烂诗篇 。成年后 , 娶了当地一位富商徐氏的女儿 , 生活美满幸福 。 日后秦观只知道每天游山玩水 , 很少花心思在读书上 , 直到遇到了老师苏轼 。1078年 , 42岁的大文豪苏轼调往徐州做官 , 30岁的秦观得知 , 想要拜见自己的偶像 , 于是在打听了苏轼的行程后 , 就模仿苏轼的风格作了几首诗 , 写在了一个寺庙的庙墙上 。
当苏轼游览寺庙时看到署名自己的诗 , 非常吃惊:自己明明没有写这些诗作呀 。 后来见到朋友孙觉 , 孙觉给他看了秦观的数百首诗 , 苏轼这才反应过来 , 至此两人相识 。第二年 , 秦观应苏轼邀请写了一篇《黄楼赋》 , 苏轼看后 , 频频称奇 , 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 后来秦观回家省亲 , 路过浙江湖州 , 正好碰上苏轼也去湖州 。 两人结伴乘船南下 , 一路游玩甚欢 , 情谊愈深 。 此时 , 秦观乘兴写下了人生第一首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 , 天连衰草 , 画角声断谯门 。 暂停征棹 ,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 空回首 , 烟霭纷纷 。 斜阳外 , 寒鸦万点 , 流水绕孤村 。销魂 , 当此际 , 香囊暗解 , 罗带轻分 。 谩赢得青楼 , 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 襟袖上 , 空惹啼痕 。 伤情处 , 高城望断 , 灯火已黄昏 。
这首词哀婉忧伤 , 是典型的婉约派词风 。 尤其是首句“山抹微云 , 天连衰草 , 画角声断谯门 。 ”风格清丽、词含忧伤、意境悠远 。 苏轼非常喜欢 , 秦观由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从整首词中 , 苏轼能读懂秦观之意 , 于是劝告秦观还是多读书考取功名 , 才是正道 。 当时秦观已经30多岁 , 听了老师之言 , 回家后一边耕读一边读书 , 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秦观人生得意 , 仕途却不顺利 。 第一次考试便名落孙山 , 未能如愿以偿 。 秦观曾一度开始荒废 , 借酒消愁、麻痹自己 。
02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秦观风流成性 , 差不多和柳永一样 , 是写词的高手 , 却不善于考试 。 对于秦观考试的失意 , 苏轼曾写信安慰、鼓励他 。1081年 , 33岁的秦观再次鼓起勇气去参加科举 。 当时京城在汴京开封 , 距离艰难路途遥远 , 赴京考试难免要与妻子分离一段时间 。 与妻子分别之前 , 柔情蜜意的秦观便写下了人生第二首旷世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这首词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 是历来描写爱情的经典之作 。 尤其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千古名句 , 传唱至今 , 家喻户晓 。第二次科举考试 , 秦观又一次落榜了 。 苏轼知道后 , 免不了要替秦观叫屈 。 苏轼很信任秦观的才华 , 又不想让其遗失在民间 。 忽然想起了在朝中做宰相的好友王安石 , 于是给王安石推荐了秦观 。 王安石看了秦观诗文 , 也非常赞许 , 并勉励他不要放弃科考 。1085年 , 37岁的秦观再次为自己的梦想出发 。 这一次如愿以偿的考取了进士 , 后来在苏轼的推荐下 , 秦观被调回京城 , 升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
03 “杜鹃声里斜阳暮”很不幸的是 , 秦观没当几年京官 , 太皇太后高氏去世 , 宋哲宗亲政 。 哲宗重新起用“新党”人 , “旧党”被打压遭贬谪 。 秦观与老师苏轼 , 一道被贬 。46岁的秦观先是被贬为杭州通判 , 不久又贬为处州监酒税官 。 到了处州 , 秦观为了躲避迫害 , 常常潜藏在法海寺 。 即便如此 , 还是不能幸免 , 最后被奸人罗织了不少罪名 , 又被贬到郴州 。 后来还没革去了官职 , 孤苦伶仃的生活在一家小旅馆 。一日 , 失魂落魄的他不由地想念起了家乡 , 悲苦交加之余 , 写下了第三首经典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 , 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 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 , 为谁流下潇湘去?
推荐阅读
- 中小学生阅读:必读经典:费斯汀格法则
- 『教育那些事儿』在经典中踏春 在诗歌中铭记丨培英小学举行清明诗歌会
- 推荐BBC恢弘的经典纪录片《交响乐的历史》
- 美国经典西部片【殺無赦】,故事發生在堪薩斯州
- 弗洛伊德经典语录
- 文明不是一蹴而就(巨经典)
- 《中国名人经典语录100句》批判
- 余华《活着》: 从被当废纸处理到当世经典之作
- 非黄:中药“肉从蓉”不迫的“药理”与临床(图
- 中华传统健康经典长寿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