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庐山诗解构

九百三十多年前 , 四十多岁的苏东坡在庐山外侧的一个寺庙里题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声誉很高 , 名气很大 , 但在刘大生看来 , 很不咋的 , 现解构如下:第一:关于“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一句不能表现庐山的特色 , 庐山如果总体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 那也太简单了 , 太不凶险了 , 太不美丽了 , 太没有魅力了 。 实际上 , 别说庐山 , 比庐山差很多的山也比“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复杂得多!当然 , 庐山的某个局部 , 可能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子 , 但是任何一个山脉的局部都是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 再说 , 如果讲的是局部 , 下一句中的“远近高低”就说不通了 。 所以 , 这一句艺术价值不大 , 哲理价值也不大 。第二 , 关于“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一句和第一句连起来读 , 当然通俗易懂 , 朗朗上口 。 但是 , 这不是庐山特色而是关于任何山脉的绝对真理 。 你看任何一座山 , 里面的岭啊峰啊 , 都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 这个绝对真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认知价值 , 对于成人没有太大价值 , 甚至可能是废话 。第三 , 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很有哲理 , 但是 , 由于前两句并没有揭示出庐山的真面目 , 因而这两句的哲理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 身在此山中 , 不知此山真面目 , 跳到山外 , 到了山北的寺庙里 , 仍然不知此山真面目 。 遗憾不?总之 , 作者对山的认识太简单 , 此后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 仍然没有走好山路 , 也就不能都怨别人了!对不?更遗憾的是 , 九百多年来 , 我们这个民族 , 大多数时候都没有走好山路 。 怨谁呢?鄙人退休之后 , 常走山路 , 对山的认识略有深化 , 概括起来也是四七二十八字 , 附于文后 , 献给那些欲走山路的年青人:地有岭兮岭有峰 ,沟壑坡崖交错中 ,莫问庐山真面目 ,天下山势大致同!刘大生2020.3.15于南京求稗书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