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发达工业国的梦断史( 二 )

马来西亚:发达工业国的梦断史
1960年代的大马烙印:出口型经济的重新起航由于在1957-1969年 , 马来政府重心在华夏、印度和马来人的经济权力博弈 , 经济成就一直不温不火 。1970年 , 马来西亚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制造业产值占GDP比例不到13% , 在当年出口的5种主要商品中 , 仍然以橡胶、锡、木材、椰子等农产品、工业原料为主 , 占据了出口额的78.4% 。尽管如此 , 这也是英国留下的宝贵遗产 , 英国通过殖民时代的运营 , 为马来西亚奠基了锡矿、橡胶等初级加工业的基础 , 并通过建造铁路、港口和城市 , 打通了全国的经济网络 , 更可贵的是 , 开拓好了橡胶、锡、木材以及石油在欧美的市场 。《马来西亚史》评论说:马来西亚继承了一种东南亚国家都羡慕的出口型经济 , 在马来西亚独立后 , 独立政府同意延续这种经济结构 。这也是无奈之举 , 马来政府曾经在1958年雄心勃勃发布了‘先导工业法令’ , 意图实现进口替代型工业化 , 但由于马来国内市场狭小 , 本地工业 , 特别是重化工业无法靠自己完成资本积累 , 反而影响了对出口型产业的资本投入 , 最后不得不放弃 。当然了 , 马来无法实施重资金、回报周期慢的重化工体系 , 也和马来三族鼎力 , 数目不菲的苏丹、邦国守旧贵族相互争夺利益 , 无法形成合力有关 , 这里需要再次明确 , 马来西亚是一个联邦国家 , 各州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 还有数不清的、拥有特权的小邦主 。马来西亚几乎没有进行的土地改革 , 也阻碍了他进行工业化 , 特别是重工业化 。马来西亚:发达工业国的梦断史
大马华夏人新农村生活悖论:大与小 , 骑墙与一边倒的地缘经济学马来西亚等亚洲四小虎无法靠自身完成基础工业化 , 特别是重工业化 , 涉及到地缘经济这样一门显学 。大有大的难处 , 落后的大国无法依靠一两个分工产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 像小国一样 , 在人均财富方面实现短时间提升 , 但大也有大的好处 , 大国可以依靠庞大的市场和人口 , 自行积累原始资本 , 进行重化工和基础工业化 , 虽然慢 , 但一旦到达突破点 , 不仅人均财富可以完爆小国家 , 更可以在科技、工业上达到NO.1的位置 , 甚至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 , 这些对于后发小国来说 , 望尘莫及 , 大国是不鸣则已 , 一鸣惊人 。当然 , 后发小国也未必没机会在部分工业领域的实现全球领先 , 实现人均财富上的全球顶尖 , 但实现这个 , 除了有大意志 , 还要有地缘经济的大智慧 。这个大智慧是什么 , 就是政治上的一边倒 , 甘当全球超级大国的鹰犬 , 成为超级大国在某区域霸权的利益代言人 , 这样在超级大国产业升级后 , 才愿意转移给你中等技术 , 支援给你自身无法积累的宝贵工业资本 。日本初期背靠英国(对抗大清和俄罗斯)、后期背靠美国(对抗苏联和华夏) , 实现了百年崛起 。韩国也依靠处在对抗苏联和朝鲜的第一线 , 获得了美国巨额的资本和技术转移 , 实现了工业化 。这个支援力度有多大 , 给你举个例子:1945-1961年 , 美国对韩国的无偿援助(包括工业品、资本和技术等)高达31亿美元 , 不包括贷款;什么概念?1950年苏联对新中国 , 只援助3亿美元 , 还只是无息贷款 。韩国李承晚和朴正熙政权 , 用这些无偿美援和欧洲、日本的资本 , 在1970年前就建立了发达的出口型轻工业 。进入1970年代后半叶 , 美国和日本由于掌握了更先进的科技产业(半导体、IT信息、通信等) , 便将一部分重化工业 , 包括钢铁、化工、船舶、汽车以及中等技术转移给韩国、湾湾等同盟国 , 韩国得以建立部分重化工业 , 成为韩国成功工业化和进入发达国家的关键密码 。但马来西亚既不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前线 , 也没有和美国建立好到盟友的关系(大马选择了骑墙战略) , 更远离当时的全球主要市场(欧洲和北美)的辐射圈 , 唯一的马六甲航运优势也被新加坡抢去了 。新加坡被驱除出大马联邦 , 是由于马来人担心加上新加坡 , 华夏人在大马总人口的优势超过了一半 , 这影响马来主导大马联邦的战略 , 但也因此失去了马六甲航运的地缘经济利益 。可以说 , 马来西亚在20世纪后半叶 , 客观原因加上大马政府的决策 , 凸显它们的地缘经济优势不明显 。马来西亚:发达工业国的梦断史
1970年代的韩国首尔借力:跨国资本送我让青云不过幸运的是 , 进入1970年代中后期 , 日本在得到高等技术 , 韩国、湾湾等这些美利坚盟友在得到部分重化工业以及中等技术转移后 , 便把劳动密集型的组装轻工业转移到了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四小虎地区 , 这给马来西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借着跨国资本带来的组装工厂、资本、低等技术以及欧美市场 , 马来西亚开始布局自己的(组装)轻工业 。当时的大马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提出“向东看”政策 , 敞开胸怀迎接全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 特别是来自日本的 , 于是三菱、夏普、丰田以及耐克、三星、大众等跨国资本纷纷在马来西亚西海岸建立代工厂、组装厂 。一时 , 马来西亚的经济好风凭借力 , 增速上青云:并在1988-1996年达到了巅峰 , 年均增长8.47% , 与当时的中国、韩国争先;人均GDP在1996年达到了4798亿美元 , 是泰国的1.6倍、印尼的4.2倍 , 越南的16倍 , 在东南亚大国中首屈一指 。在大好的形势下 , 马来西亚迅速从农业国向(轻)工业国转型:1990年 , 大马制造业产值占GDP达到了44% , 一个极高的水平 , 农业产值占比则从1970年的31% , 降到19% 。在以雪兰、马六甲州为主的工业区 , 马来西亚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厂、电器厂、机械厂 , 椰子丛林中的大马都市 , 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