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记事

我好久没去图书馆了 。 年轻时候可是图书馆的常客 。 下岗以后 , 由于生活的压力 , 上有老 , 下有小 , 为“五斗米”而奋力拼搏 , 像蚂蚁似的忙忙碌碌 , 奔波于生活 , 精神世界却无暇顾及 , 日益凋零坍塌 , 一片废墟 。 像一具机器人似的 , 没有精神 , 没有思想 , 没有追求……徒剩一付臭皮囊 。 记得北大一位大学者曾说过 , 人一段时间不看书 , 就会堕落 。 (大意如此)我深以为然!书籍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 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 是暗暗长夜的北斗星辰……没有书籍 , 简直不可思议!当然现在有网络 , 网络是另一种形式的书籍和载体 。退休以后 , 我又拿起了书籍 , 精神又有了栖息之地 。 一天得到一个信息 , 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书 , 有关当局对图书馆提出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在图书馆外面新建24 小时快捷图书馆 , 昼夜不关门 。 比如读者可凭图书证自行去新华书店购书 , 由图书馆买单 。 看完后在指定时间内归还图书馆即可 。 前提是一个月只许代购新书一次 , 这也是大好事啊!可以免费看新书 , 太棒了 , 我当即去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 , 押金100元 , 免费看书 , 不看可随时退证 。 社会在进步 , 图书馆也在图新求变 。 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年轻时看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录 , 当年列宁在瑞士流亡时 , 对瑞士的图书馆曾大为赞赏 。 他可以一个人占用一间图书室 , 可以任意取书架上的图书阅读 , 可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 最令人震撼的是 , 哪怕居住非常偏远 , 周围都是高山 , 森林 , 都能免费从伯尔尼或苏黎世的图书馆借到任何书籍, 只要给图书馆寄一张写着地址的申请借书明信片就成 , 没有人向你盘问什么 , 不要任何证明 , 不要任何人的保证你不会把书骗走 。 两天之后 , 你便可收到用 硬纸包起来的书籍了 , 纸包上用绳子系着一张硬纸做成的证签 , 正签的一面记着借书人的住址 , 另一面记着寄书的图书馆的馆址 。 足见其文化的自信 , 和国民的高素质 。 这是100多年前的瑞士图书馆 , 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我又开始了愉快的读书生活 。 图书馆很大 , 也很现代化 , 完全是开放式 的 , 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排列成行 , 藏书很多 , 整整齐齐码放在书架上 , 基本都是新书 , 我徜徉游弋在书海中 , 久违了 , 像是面对一个个久未见面的新朋老友 。 借书也电子化 , 通过一台台电脑识别借书 , 不与人打交道了 。 这座图书馆上个世纪我常来光顾 , 那时借书是封闭式的 , 藏书都在后面库房里 , 借阅图书需先在卡片柜里拉开装有卡片的小抽屉 , 里面都是一张张硬纸片做成的小卡片 , 上面写有书名 , 编号 , 由英文字母和阿拉伯字所组成 。 一张摞一张 , 塞满了小抽屉 。 你选好那一本可把该张卡片取出 , 一般都要选好几张卡片 , 因为好多时候书是没有的 , 或是借出去的 。 这时你可将卡片交给吧台的工作人员 , 由她(他)们到后面的书库里架上查找 , 如有 , 可办理借阅手续 , 如没有 , 则继续去卡柜里翻找 , 直至找到你所需的书而已 。 有时候工作人员拿上你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的卡片 , 他们只进里面片刻就出来了 , 扔给你一句“没有” , 你会怀疑他(她)到底给你仔细查看没有 , 或许只是进里面虚放一枪 , 敷衍了事 , 压根没给你找 , 那你也毫无办法 。 这些人根本惹不起 , 她(他)们都有背景 , 没有相当的关系根本进不来图书馆 。 很多时候借到一本心仪的好书 , 是很费时间的 , 有时需一上午的时间 。 开放式借书就是好 。 我也去新华书店代购新书 , 只要拿上借书证即可 , 选中新书后 , 去吧台有工作人员给办理新书借阅手续 , 先查看图书馆有无此书 , 没有才可以代购借阅 。 工作人员给新书盖上图书馆的公章 , 贴上标签 , 刷借书证后就完成了借书 。 新书看完一个月之前还到图书馆就行 , 没看完还可续借 。 有一座新书馆最获人们的欢迎 , 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 但是过年后 , 这座新书馆却莫名奇妙的关闭了 。 不知何因?好在还有其它的图书室可供借阅 。 我一去还书就首先去新书馆看是否开了 , 屡屡失望 。 里面也没什么动静 , 也不装修 , 也不腾挪书架 , 重新布置 , 就是闭馆不开 。 起码应该发一个公示告知读者 , 因为什么原因关闭 , 闭馆多长时间 , 什么时候可以开馆 , 读者有知情权 。 但是没有 , 什么也没有 , 想闭馆我就闭馆 , 这就是权力的任性 。 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了 , 开口问一个小姑娘模样的工作人员 , 我问她新书馆为什么关闭 , 她竟然吃吃笑了起来 , 一句话也没说 。 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大约关了半年左右 , 才又开馆 。最初热点书挺多的 , 奈保尔的书有一长摞 , 但是后来一本都不见了 , 很多热点书一眨眼都消失了 , 踪迹全无 。 看来看书的人多了起来 , 这是好事 。 虽然开架借书 , 但是因为书多 , 怕借书费事 , 还有电子搜索查阅 , 我也学会了电子查阅 , 它会告诉你书的准确地址 , 那个馆 , 那排 , 那架 , 那层 , 非常精确 。 如果你借书已有目标 。 不妨直接电子查阅 , 非常省时间 , 一步到位 。 但是我有一次电子查阅借一本书 , 它告诉我准确的地方 , 我就是找不见 , 我反复的找 , 又重新搜索 , 还是找不到 , 奇怪了 , 没办法 , 只好求助附近的工作人员 , 一位年轻小伙子过来给我找后 , 告知是一种卡借走了 , 再问人家啥也不说了 。 感觉这是一种内部卡 , 而且不走电子借阅渠道 , 它明明被借走了 , 但是电脑里还显示存在 , 而且你也不知道它被借阅多长时间 , 借阅几本 , 因为它是不讲规矩的 , 它是化外的 , 规矩条例对它毫无意义 。后来我有一次去新华书店借新书 , 和工作人员聊起了此话题 , 他(她)们告诉我 , 一次看到一位老兄 , 说自己书竟然半年没有还了 。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 那就是内部书证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 如果真是这样 , 那就可怕了 , 关键是这些人未必看书 , 他(她)霸上书不还 , 那谁也别想看 , 等于垄断了 。 图书馆的书籍就是流通的 , 如果失去了流通 , 那就是死水一潭 。咋一看这是小事一桩 , 不值得小题大做 , 但是细节的腐败才是可怕的 ,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 就是这些隐形的 , 微小的 , 大量的 , 司空见惯 , 无所谓的 枝微末节的腐败 , 才是最恐怖的 , 它像麻醉剂一样 , 让全民族不知不觉堕入腐败的深渊 , 像温水煮蛙 , 量变到质变 , 最后面目全非 。 令人怵目惊心 。我退了那家图书馆的借书证 , 退证时发现要好几个人都在退证 , 不知她(他)是否有和我同样的遭遇 。 又换了一家新的图书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