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政医生:疫记:34岁女子几次濒临死亡,钟南山院士三次会诊,终于力挽狂澜!( 二 )


大家付出了200%的努力 , 管床的温主任、席医生都是极度负责任的医生 , 我们其他值班医生对她的情况也是了若指掌 , 我们都小心翼翼 , 期待能迎来她每一个指标的好转 。
病情仍是反反复复 。
病魔已经摁倒她 , 但她顽强抵抗 , 我们暂时落后 , 然胜负未分 。
但根据经验 , 病人很可能会落败 。 且不说狡猾肆虐的病毒 , 单独是长时间住ICU、长时间有创机械通气、长时间镇痛镇静等均会损害患者生理机能 , 顽固的细菌、真菌感染可能接踵而至 , 各个脏器可能被逐一击溃 , 到那时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走入鬼门关 。
这种心情 , 只有医者能懂 , 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僵持不下之时 , 我们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跟钟院士视频汇报 , 并且再次得到钟院士的指导 , 继续在治疗上做出相应调整 , 包括抗生素的更换 。
虽然困难重重 , 但2月20日开始 , 好消息似乎开始浮现了 。
艰难岁月 , 即便是一丁点改善 , 都能让我们兴奋许久 。
管床的医生默默伫立在床尾 , 紧盯着那一窜窜颜色各异的数据 , 由于大家全身裹得实实的 , 我没办法捕捉他此时此刻的神情 , 但我估计他是异常激动的 , 起码我自己是这样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 。
我每天都会阅读分析完这个34岁女子的所有数据 , 包括所有的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的变动、抗生素的更换、出入量的把握 , 还有痰液的性质和量 , 皮肤的温度色泽 , 即便是一次大便 , 我都没有放过 。
不管是老天保佑也好 , 还是我们科学治疗护理有道也罢 , 总之 , 患者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 氧合改善了 , 血压稳定了 , 尿量足够了 , 神志大致转清了 , 可以跟我们简单交流 , 还以笔代口问我们她的父母儿女都在哪 。 我们没人敢告诉她 , 她的母亲已经在楼上去世了 。
这是悲剧 , 我们的任务就是阻止悲剧延续 。
在疫区战场上 , 没有什么比看到病人好转更让人兴奋和激动 。
2月24日 , 注定是平凡又难忘的一天 。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 经过几个主任及管床医生的商讨 , 决定为病人脱离呼吸机 , 但考虑到患者刚死里逃生 , 风险仍大 , 暂时不拔气管插管 , 观察一天时间 , 如果情况稳定 , 再拔不迟 。
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
其实那时候我们ICU病区已经取得了好几次脱机拔管成功的病例了 , 但还不够 。 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胜利 , 我们迫切需要这个34岁的年轻女子好好地存活下来!我们需要她 , 她也需要我们!
终于 , 时间到了2月25日的早上 。
拔!几个领导下了决心 。 其实拔除气管插管对于ICU医生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 成功的失败的都有 , 但这次 , 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而且拔管后的呼吸道护理异常关键 , 如果拔管时机没把握好、后续护理不到位 , 病人随时可能再次出现呼吸衰竭而需要重新插管 , 届时 , 命在旦夕 。
李鸿政医生:疫记:34岁女子几次濒临死亡,钟南山院士三次会诊,终于力挽狂澜!
本文插图
患者顺利度过了白天 。 医生办公室里大家欢呼雀跃!但仍不能放松 , 因为夜间可能有意外发生 。
到了晚上 , 又是我夜班 。 不用交班医生讲 , 我们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 , 压力也大 。 患者很有可能在夜间发生病情变化 , 尤其是痰多、咳痰无力的时候 , 可能需要紧急气管插管 , 平时气管插管本身就是高危操作 , 此时更加是高危中的高危 , 不单只对病人危险 , 对我们自己也是极度危险 , 更容易让自己沾染上病毒 。
但现实容不得我们迟疑 , 该插还是得插 , 总不能看着她死去 , 尽力做好自身防护就好 。 我们几个值班医生做好了心理准备 。
凌晨4点 , 这个34岁的患者悠悠醒来 , 呼吸有些急促 。 氧饱和度也差一些 。 护士急忙找到我 , 述说了情况 。 我赶到患者床边 , 认真查看了相关情况 , 没发现太特殊问题 。 于是安慰她 , 说不用担心 , 你已经好很多了 , 已经过了最难的时候了 , 再坚持几天 , 马上就可以出去跟家人团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