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书友会TB』中药白芍性味归经及妇科常用16个药对( 二 )


我对产后百脉空虚 , 贼邪乘腠理不密而客袭致畏寒身热等症 , 每用桂枝3克合白芍9克共炒 , 解肌微汗 , 调和营卫 , 伍川芎、荆芥行血搜风之品 , 解表不伤正 , 敛阴不留瘀 , 此即本人自拟之桂枝生化汤 。 丹溪谓产后不可用芍药 , 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 。 我则认为 , 各有所当 , 不可执死法以困活人 。
五、芍药配柴胡
芍药配柴胡之用 , 最得力于《和剂局方》之逍遥散 。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之证而设 。 肝为藏血之脏 , 体阴而用阳 , 属木而性喜条达 。 妇人以血为本 , 常不足于血而有余于气 。 若情志不遂 , 木失条达 , 肝失柔和 , 则肝气横逆 , 胁痛寒热等证最为多见 。 逍遥散以白芍养血以涵肝之体 , 配柴胡辛散以顺肝之性 , 治法最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 。
临床以柴胡、白芍配香附、八月札、郁金、橘叶等用于经前乳胀、乳房结块疼痛及肝郁乳汁不行等证都甚应手 。 又据《重庆堂随笔》柴胡“为妇科妙药 , 但不可概治阴虚阳越之体” , 故配白芍酸收柔润 , 可除柴胡劫阴竭液之虑 , 而有疏柔相济 , 动静兼顾之妙 。
六、芍药配黄芩
芍药配黄芩 , 始见于《伤寒论》之芍药汤 , 仲景用此调治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腹痛 。 方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 , 配芍药以益太阴之虚 , 虽下利而又须补中也 。 妊娠胃热或孕后脾虚下陷而成泄痢 , 胃热肝气上冲等症 , 取芍药能开血分之结 , 协黄芩以泄血分之热 , 或可少佐白术、川连 。
若早孕肝胆之火上越 , 胎火犯胃 , 恶阻呕吐 , 也可用炒白芍9克、黄芩12克 。 白芍酸敛以益肝阴 , 黄芩苦寒以泻胎火 , 相互并用 , 泻火而不伤胎 , 养正而不滞气 。
七、芍药配大黄
《伤寒论》治太阳病腹满而大实痛 , 法有桂枝加大黄汤 , 重用芍药配大黄下积和营而止腹痛 。 芍药入营分 , 活血行瘀 , 色赤者为宜;大黄入血分 , 逐瘀行滞 , 炒制者擅长 。 临床以赤芍12克配制大黄6克及清热破气行瘀之品 , 治急慢性盆腔炎 , 发热起伏 , 下腹疼痛 , 以及附件增厚痞块或索状物 , 伴经行量少、色黑者 , 清热消瘀 , 破气行滞 , 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
八、芍药配附子
肾中真阳能温煦五脏阴气 , 助长脏腑气血 。 若是阴凝寒客 , 或真阳式微 , 用附子可回阳逐寒 , 配芍药和营止痛 。 临床治寒凝胞络之痛经 , 用附子5克配芍药12克 , 取附子辛温大热、祛寒壮阳 , 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 芍药酸敛益阴 , 兼能缓附子辛热燥烈 , 使温阳驱寒而不伤阴动血 。
九、芍药配白术
肝藏血而脾统血 。 白术健脾运、促生化 , 使气血充盈而统之;白芍补肝敛阴而藏之 。 临床对肝脾二脏失职所致的经多、经行缠绵难净 , 可重用炒白术、炒白芍各24克至30克 , 再酌加荷叶炭、藕节、血余等品 。 敛阴补血 , 止血而不留瘀 , 使旧瘀自化 , 新血自生 。
芍药配白术 , 成方见于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 原名白术芍药散) 。 我则变泻肝补脾之法为双补肝脾之用 , 临床疗效亦佳 。 《外台秘要》亦有用术、芍治妇人肌热血虚证(亦治小儿蒸热、脾虚羸瘦、不能饮食)的记载 。
十、芍药配荷叶
血崩症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治法 , 但总以止血为急务 。 《济阴纲目》眉批谈及:“止血之中 , 须寓清凉 , 而清凉之中 , 又须破瘀解结 。 ”炒芍药与荷叶各30克 , 功能敛阴清肝 , 有潜移默化之力 。
荷叶入心、肝、脾三经 , 升发清阳 , 凉血止血;荷筋有去瘀生新之利 , 而无留寇之弊 。 治疗血热型经多、崩漏等症均能改善症势 。 桑叶亦可代之 。 《本草从新》谓桑叶“滋燥凉血止血” 。 芍药桑叶相配 , 《傅青主女科》清海丸已有成法 。 甘所以益血 , 寒所以凉血 , 甘寒相合又益阴 , 故亦为标本双顾之法 。
十一、芍药配杞子
芍药酸寒入肝 , 专敛阴柔肝;杞子养肝滋肾 。 一敛一滋配伍 , 能抑厥阴木郁风动之势 。 凡更年期综合征 , 阴虚阳亢 , 或经行过多 , 或血热崩漏 , 均可致血去阴伤 , 临床见口干、头目眩晕、心悸、失眠等症 。 生白芍、杞子各用15克 , 可使阴血复、肝阳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