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破坏同行饭碗的晚清医生,不该被遗忘( 二 )

这位破坏同行饭碗的晚清医生,不该被遗忘
图:王清任所绘制的人体脏腑图(部分)这种较真式的质问 , 是推动包括医学在内的科学研究往前进步的必要 , 却也引起了同行们的厌恶与反感 。 在他们眼中 , 王清任走得实在太远了 。 他不但质疑、批评《黄帝内经》与《金匮》这样的煌煌经典 , 还否认了“三焦”的存在 , 否认了传统说法对“经络”的描述——王清任认为 , “灵机在心”、“心主神明”这类传统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 真正产生意识与感觉的不是心 , 而是“脑髓” , 也就是大脑 。《医林改错》首次出版是在1830年 , 次年 , 王清任与世长辞 。 直到人生末年才刊行自己最重要的发现 , 或许是因为王清任不愿在生前亲身体会同行们的愤怒——尽管同时代的名医陈念祖(1823年去世) , 已给王清任扣上了“不仁”、“狂徒”、“邪人”的大帽子 。 而稍晚于王的清代名医陆懋修(1818-1886) , 则如此斥责王的拓荒之举:“是教人于胬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矣 。 ”除了道德批判 , 陆懋修还试图从“学理层面”否定王清任的努力 。 他说 , 人死之后“气已断” , 王要如何确定自己找到的是“气门”?人死之后“水已走” , 王要如何确定自己找到的是“水道”?那些尸体被野狗啃过 , 被刽子手处理过 , 靠这些要如何确定人的内脏数量 , 然后说经典里的记载是错误的?这些近似于胡搅蛮缠的辩护词中 , 透露出的是同行们深重的不服与不甘 。其实 , 早在明末清初 , 来华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 1576−1630)与龙华民(Nicola Longobardo 1565−1655)已翻译出版过一部西方的解剖学著作《人身图说》 。 此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叙述与图绘比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要准确很多 , 但在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 , 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医学界的视野(王清任似乎也不知道此书的存在) 。这位破坏同行饭碗的晚清医生,不该被遗忘
图:《人身图说》中的人体构造图(部分)与王清任同时代的理学家俞正燮(1775-1840) , 倒是注意到了这部书 , 但他读这部书 , 旨在寻找方法来防范“以夷变夏” 。 所以 , 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的脏腑构造与西洋人全然不同;所以西洋人的宗教 , 中国人不能信;那些信了西洋宗教的中国人 , 其脏腑必然不全 。 俞的原话如下:“中土人肺六叶 , 彼土四叶;中土人肝七叶 , 彼土三叶;中土人心七窍 , 彼土四窍;中土人睾丸二 , 彼土睾丸四;……藏府不同 , 故立教不同 。 其人好传教 , 欲中土入学之 , 不知中国人自有藏府经络;其能信天主教者 , 必中国藏府不全之人 , 得此等千百 , 于西洋教何益?”俞正燮或许并未想到 , 他这番牵强附会的论述 , 反替尘埋许久的《人身图说》做了广告 。 名医王孟英(约1808-1868)与其友人胡琨读了俞的文章后 , 真去寻了一本《人身图说》来阅读 。 二人读完原著 , 发现俞正燮只是在“涉猎浮文” , 根本没把书读明白 。 王孟英还找来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做对照阅读 , 结果发现《人身图说》对脏腑的描绘 , 与中国的医学典籍《灵枢》《素问》《难经》迥然相异 , 却与《医林改错》大略相同 。遗憾的是 , 无论是传教士引进的《人身图说》 , 还是王清任撰写的《医林改错》 , 均未能将其科学实证精神传递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界 , “儒医们”更乐于使用阴阳五行理论 , 来推演人体的结构与运作 , 而非去做实体观察 。这是王清任的悲哀 , 也不止是王清任的悲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