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周刊」这根救命稻草直径7毫米


「冰点周刊」这根救命稻草直径7毫米
本文插图
2月17日晚11点左右 , 赴武汉支援的上海华山医院麻醉科医生罗猛强(左二)与“插管敢死队”同事刚完成一例插管 。 受访人供图作者|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均斌 孙庆玲
编辑|张国
医生们清楚 ,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最危险的地方是口腔:口腔张开时 , 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喷涌而出 。 为呼吸困难者实施气管插管术的医生此时首当其冲 , 成为离险境最近的人 。 二三十厘米的距离 , 最大范围的暴露 。
在武汉各大医院里 , 为插管组成的医生团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 。 这份工作需要如临大敌的谨慎 , 也需要一点视死如归的勇气 。 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一位“敢死队员”、麻醉科医生王加芳说 , 他得知医院要成立“插管敢死队”时 , 紧张得一晚上没有睡好 。
【「冰点周刊」这根救命稻草直径7毫米】他很清楚风险:即便N95口罩过滤了95%的病毒 , 只要被病毒趁虚而入 , 剩下的5%就相当于100% 。
在新冠肺炎诊疗中 , 气管插管是感染风险最高的一类操作 。 如果病人在此过程中发生呛咳 , 风险将明显增高——人类在餐桌上打一个喷嚏时 , 口腔飞沫就像疾驰的动车组列车 , 速度可达每小时177公里 。
气管插管是每一位临床医生读大学时的必修课 , 但这次 , 医生们面临的患者数量前所未有 。 王加芳的同事刘宇锋说 , 他很久没这么紧张了 。 操作时他手心会冒汗 , 甚至会微微颤抖 , “像回到了初学插管时的样子” 。 他从医19年 , 为一万多个病人插过管 , 几乎每天都有 。 报名成为“敢死队员” , 他对这熟悉操作感到“心里打鼓” 。
(一)
麻醉科医生手中 , 插管是一门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基本技能 , 日常每个动作几乎都是下意识的行为:给病人注射麻醉药品 , 打开口腔 , 伸进喉镜 , 喉镜会照出一片小小的阴影区 , 那是一个直径七八毫米的小洞 , 被称为声门 , 两条声带在声门两侧 , 透明软管往声带之间探去 , 不怎么费力 , 就能滑入呼吸道 。
内径7毫米、长度26厘米 , 这样一根透明软管接通氧气后 , 就是溺水者的一根救命稻草 。 如果患者是儿童 , 尺寸会更小一些 , 以便通过更窄的部位 。
早期气管插管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月4日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指南 , 新增了及时进行气管插管的内容 。 到武汉支援的国家应急医疗队成员、上海华山医院麻醉科医生罗猛强说 ,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突出表现为呼吸衰竭伴顽固性低氧血症 , 往往必须依靠气管插管才能保住最后一线生机 。 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指南提倡“插管关口前移” , 就是为了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
「冰点周刊」这根救命稻草直径7毫米
本文插图
武汉市第一医院“插管敢死队”几位医生 。 受访人供图
2月12日 , 武汉市第一医院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 开始接收危重症患者 。 医院决定组建一支团队专门负责插管 , 24小时待命 。 17名麻醉科医生报了名 。
他们面对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年龄大都在50岁到80岁之间 , 脑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及合并症众多 。 再加上受病毒折磨 , 病人的心肺功能已经受损 , 插管中的一个轻微刺激都可能导致病人加剧衰竭 。
刘宇锋说 , 这种需要气管插管的病人一般是“重症之中的重症” , 有些人见到时意识都已模糊 。 给他们插管 , 随时有可能导致他们血压下降过快 , 甚至心跳骤停 。 他用“搏一线生机”来描述自己的工作 。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对截至2月11日4万多个确诊病例的研究 , 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为2.3% 。 确诊病例中 , 危重症患者占5% , 但这类患者的病死率为4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