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文学价值

久宅早起 , 聊几句文学吧 。 王朔的文学价值 , 就在于他第一个将文学里体面人物的叉格从神回归为人 。 他之前的中国作家 , 几乎清一色地往神里写体面人 。 《红灯记》一家 , 为规避因婚姻关系而带来的床戏 , 只好让他们仨你姓李、我姓王、你爹他姓张 , 而且分属三代 。 《智取威虎山》里的贫困户李勇奇 , 也只能有一娘一闺女 , 媳妇只能让坐山雕给逼死而几乎无戏 。 《沙家浜》就更绝了 , 从头到尾只见阿庆嫂 , 不见阿庆出来打一照面 , 台词交代他上常熟跑单帮去了 。 这跑单帮也就是倒爷 , 虽相当于七十年代的投机倒把 , 倒也便于阿庆嫂独自在茶馆里相逢开口笑 , 那聊劲跟去年雨雪二楼里那些以楼为家的老太太相差无几 。 王朔 , 只有王朔 , 一笔扫到复兴路的各种总部大院 , 让同时代的陕军川军江淮军尽数汗颜 , 就没他那格局 。 就中国式读者对走下神坛的理解而言 , 十部《芙蓉镇》也抵不上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 1)只写小镇人神还原 , 是京外作家的共性 , 格局不够 , 震撼力也就不到位 。 2)只往小地方调侃 , 实则是赵本山式的路数 , 耍的是机灵 , 图的是踏实 。 3)作家所在的地方越小 , 就越缺乏中国式踏实 , 从而人设也就越依赖机灵 。 小说如此 , 帖亦然 。 艰难困苦的楼际叉格斗争一再证明 , 只需看三五行字 , 即可知道ID的坐标 。 格局 , 只有格局 , 才是推动帖子叉格发展的真正动力 。


    推荐阅读